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族精英 > 古今名流 > 军政要人 > > 烈士 >

丛禾生
2007-08-29 11:26:46

 

丛禾生传略

丛仲隅

(据其孙丛林所撰《追记我的祖父丛禾生先生》一文删节而成)

先生讳涟珠,一名宝清,字禾生。以字行世。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生于文登市北宫村。一九三九年夏病逝于文城。享年六十四岁。

先生启蒙于家熟。性文静,好读书。一九O二年八月以廪生资格参加济南乡试。未中,遂考入济南省立师范学堂,次年选为官费留日学生。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一九O五年夏,毕业回国。次年八月再次东渡,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十一月由同盟会领导成员《民报》编辑胡英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均有交往。并与黄兴在孙中山寓所密室内,拟定山东革命同志通讯密电码。翌年一月,山东提学司电调回国,任省视学职。一九一一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与在济同盟会员,四处奔走,运动响应,遂成立山东全省独立联合会,当选为联合会成员。

先生性淡泊,恶虚荣,於名利无所求。多次有出仕机会,均舍弃之。终生唯以教育为己任,矢志不移。一九一二年一月,烟台山东革命军政府,委以福山民政长职,他坚辞不受。连夜坐车扇子(一种带攻破用两头牲口驮的交通工具)悄然离烟。一九一二年二月,山东都督周自齐又欲委以临清、寿张民政长,又辞。一九一三年,省教育司长雷光宇任命为教育司第三科科长职。次年辞该职,专事师范教育。民国前,历任省立师范学堂东文教员,登州府劝学员省学务处视学,省立高等师范学堂学监兼教员。民元后,历任省教育司会计科副科长、第三科科长、省立女二师校长、省立六中校长兼教员、山东大学高中部主任兼教员。其中在省立六中任职最长,前后凡二十三年。

先生认为实业与教育,乃立国之本。而教育却为人所薄,人弃我取,决不可令此界冷落,故终生致力于教育。

先生除旧扬新,积极推行新学。一九O五年回国后,即着后实行。请莱阳留日进士王葵若、牟平曲荔齐、黄县丁佛言等写信给本县富绅望族,介绍国外情况,引发出国思想。并自费购置图书,馈赠劝导对象。又征得王季樵先生(王系清翰林,曾主考福建,官至吏部右侍郎。因保荐六君子之一林旭被革职)的赞助,由其引见东海关道何秋辇,分函各县介绍。亲赴胶东十余县发动引导,共得八十三人自费东渡。其中徐镜心、谢鸿寿、马秋仪等人均参加了同盟会,后成为山东革命之骨干。后又以省劝学员身份,倡导新学,改良私塾。

一九O五年冬,徐镜心、谢鸿寿、陈命官、于春暄等,抵制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朝留晶学生规则”。创办东牟公学,从事革命活动,因经费困难,先生慨然为之募银壹千余两,该校后来成为同盟会北方支部,对山东的教育事业,及民主革命运动、起了“发蒙振聩”之作用。

先生一生,主要耕耘在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任校长十二年,学监兼教员十一年。其间政局动荡,经费困难。但其殚思竭虑,积极经营,终使教师队伍中名流荟萃,学监范明枢先生、教务主任侯功备先生、训育主任葛象一先生等师资雄厚。因此六中在教育环境及教学水平方面,始终居全省之首。不仅培养出如何思源、刘道源、张含英、王近信等学者名流。还培养出了象徐鹏翥、田卫东这样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志士。至今鲁西南一带,仍有“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之说。盛赞六中办学水平及对社会之贡献。

先生治学严谨。招生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决不徇私情。由于六中名气大,考生特多,有不少优秀学生名落孙山,先生痛心学生失学,曾用办公费节余部分及其他财源,这充分补招了两个预科班。以增加一年学制,同时又导取满足了诸学子升六中之希望。表现其对社会高度负责精神及惜才爱才之高尚情操。

对学校管理方面,除厉行节约,量力度支外,又坚持办“励学社”。如当今“教育基金会”性质。资金来源除社会各界资助外,号召教职员工量力捐献。先生率先将自己薪奉四分之一存入励学社,十二年一贯成为定制。捐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有时即使升入大学之优秀贫困学生,也能得到母校之资助,如后来任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治黄专家张含英,山大教授王近信等均受惠于励学社。考入北大,又赴歌伦比亚,成为一代名流。何思源先生对先生人品和奉献精神,终生钦佩,终生以恩师称之,当其就任山东省教育厅长后,就把第一月之薪俸八百元,全部交给母校。以示怀恩之情。

先生生活简朴,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对邻里亲属更侠肝义胆,尽力资助,自己则布衣布鞋,往返於济南至菏泽经常步行不坐汽车。一九二七年冬,军阀张宗昌横行齐鲁。原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辞职,张声言自兼。先生认为斯文扫地,愤然辞去山大附设高中部主任之职,虽生计维艰,亦不少悔。

先生博学多才,品德高洁,在鲁西民众中有“丛圣人”之美称,一九三七年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长倡议下,在省立六中校园中央为先生立碑纪念。抗战爆发学校西迁,先生年事已高,难以随行,又不愿连累学校,乃回原籍文登。

先生于一九三九年夏,病逝于文城。六中校长惊闻老校长去世,虽时值战乱,仍毅然决定召开追悼大会。菏泽行署及县府一般公务人员自发参加,中小学为之停课。当时专员及县长本不想参加,后见场面如此隆重,也不甘落后,急忙参加。追悼大会设在山西会馆戏楼前,中悬先生放大遗像。两边为南华中学教务主任王先进写的挽联。上联是“幼读诗书,长留东瀛,一生学术贯中西”,下联为“先管学政,后教曹南,三千子弟哭先生”。联经不仅高度概括了先生光辉的一生,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一位老教育家的哀思和痛悼。

上一篇:丛智珠
下一篇:丛培清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