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始居迁徙 > 外迁支系 >

丛氏迁徙概况
2007-08-29 08:33:23

 

丛氏迁徙概况

丛仲隅

统观华夏五千年,中华民族是在产袤的国土上,流动着发展着。大的流动有大的历史背景,一族一姓之迁徙也有其多种原因。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类。

一、战争原因

朝代更替迭,战争大多不可避免。如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老百姓死於兵役、匪患,剩下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安定富庶地区逃避。一时中原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以后又经五胡乱华,南北对峙历三百载之战乱,中华民族出现又一次大规模流动。

二、政治原因

(一)新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调整人口布局,大都进行强制性移民。汉、唐两代都迁天下富户以充京畿。明洪武、永乐年间,也采取了由富庶人口密集地区,向河北、山东一带移民的举措。

(二)为官或经商外地,与当地女子结为秦晋,留下后裔。此类旧时代多出现在为官者,建国后则大量存在。久之构成族群的迁徙。

(三)政治迫害:宫廷政变,忠臣蒙冤、臣民获罪,古时法律往往祸及三族。在株连无辜的情况下,当事者之亲属为了逃避灾难,以求生存,不得不离别故土,远走他乡,甚者改名换姓。获罪者流放边远,代代生息也,新历史地构成了一个姓氏的群体。

三、经济原因

天灾、瘟疫,生活环境恶化,人们不得不如迁到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如山东人闯关东,就是在生活的驱动下,到东北垦荒种地,开创新天地。由此,山东闯关东的人,繁衍生出一代关东的山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

丛姓在中华姓氏之长河中,属“罕见”而又年轻的姓氏。“罕见”是为数很少,“年轻”是年代也只在一千七百余年,它是始於汉武帝时期之“金”姓。东迁改“金”为“丛”的。属于上述二类政治原因中之三项。东汉建安二十三年(二一八)。先祖金祎(西汉·金日之后)参加了一次发生在许昌之反曹军事政变,事败被杀,其后裔亦势必遭杀身之祸,所以为避祸而东迁。晋泰始初至不夜(文邑古名)     ,改为丛姓,天下之有丛氏乃由此始,所以至今凡天下之丛姓,无论国内国外均来源於文登。只迁出的时间有早有晚。迁出之原因也离不开上述三大原因。现简要述之:

据现存谱牒资料,自晋泰始初(二六五)定居不夜丛家岘,至宋大观元年永祖别籍分茔於著棋山柳林茔,其间八百余年,在浩瀚之史籍中,丛氏名人寥若晨星,但有“丛”一人(丛翰章考证《通志》所载:公元九三七年至九五八年,十国南唐时代丛任职不详)。出现史籍,足以证明虽形成断代,丛氏子孙尚存。因这八百年历东晋、南北朝、随、唐、五代,除唐朝相对稳定了二百余年,其中迁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更是烽烟四起,干戈纷扰,丛氏后裔在这一段大动荡中,繁衍子孙,恐怕是经历了沧桑巨变,幸存下来者,在民族之长河中,依然是微乎其微了。

北宋定鼎中原,国势积弱,版图日削,契丹、辽、金、西夏不断侵扰,及至大观年间,虽未亡国,整个北方又处在金人铁蹄之下,烽火连天,干戈四起,不久北宋亡而金兴。出现在旧《文登县志》中,金元时期之丛姓官员为数甚众。现存宗谱虽自永祖至德佑祖断代,但当时应为丛氏兴盛时期,断代是后世诸多因素促成,竟年代很近,此时生活相对稳定,外迁者很少。

及至元亡明兴,山东、河北、河南因战争频繁,加水旱、瘟疫等灾害,又出现人口锐减,赤地千里的局面。据史书记载,洪武、永乐都有强制移民之举措,从人口密集,繁荣富庶的地区,向河北、山东一带移民,以充实京畿、护卫陵寝。另一方面,金元时期官员之后裔,从政治角度,民族感情上都难免受歧视与责难,胶东地区偏处东隅,气候宜人,无水患,无大兵祸,人口比西部与平原地区密集,由上述双重原因,我丛氏后裔此时外迁者,见于谱牒者甚众。如迁至口外朝阳者,其谱序中明书:元灭明兴,惧坠宗祧,匿姓讳宗,荫全世祀,由丛氏肇基山东,蔓延塞外,至今益蕃云云。因此四世、五世外迁者,均属当时大气候与小原因互为动力所致。据朝阳族人传说:五世庸,迁至内蒙定居,并加入回族。今日大庆市即发现回族丛姓,当是例证,再如何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丛家庄其族谱中,书始祖子明,明永乐二年,迁北直卜居沧境南界,其地旧系荒原,垦行良田,建楼房而庄焉。茔葬庄南半里许,其子礼配许氏、杨氏。子七,门、端、能、智许氏出,、进、敬杨氏出。门少亡,故分为六门。此段记述文字虽少,但可说明两个问题。一、子明决非平民百姓,否则无力建楼房,其子礼,也不会同时拥有两个妻室。从谱中其子长幼排列中,端为长子,为次子,得知许氏、杨氏当为嫡,庶之分。不可能是继配;二、既是官宦人家迁来,其原因就更不是生计问题。唯一解释,应为大气候之移民,外加元之世勋巨族为躲避政治影响而迁。再如五世刚祖迁至昌潍地区,也属此类。由昌潍再辐射近县,如昌乐、安邱、临朐、日照、海阳等地。有理由相信,元末明初,聚居文登之丛氏族人,在当时之历史背景下,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外迁行动。

旧时代因为官外地,留下后裔者,首推福建南平市的丛氏。据谱中记载,九世丛思锦(丛兰之曾孙)明万历年为南平县教谕。据云:曾在当地纳妾,留下子女,后病逝任所,其长子邓林,扶柩回里,曾许诺回里安葬后,再至南平接回庶母及弟妹们,后未果,弟妹便遗留南平。至今南平市西芹镇有丛姓聚居,解放初曾有南平籍之丛姓战士,与文登籍之战友谈过,据其祖述,他们之原籍是文登。也有另一说法:是思锦之子邓林留下之后裔,据谱中记载:邓林清顺治考授县丞,是否到任不得而知。父子二人,父明万历时为官,子清初顺治时考授县丞,很有可能其父病逝任所,归葬以后,明末时局动荡,交通阻塞,迁延时日,迎归庶母之事,也就束之高阁了。故而今福建省南平市西芹镇之丛氏族人,定为思锦留下后裔较为可信,建国以后,由于工作在外地,下一代也在当地成家,从此就成为当地居民者就更不胜枚举了。

较大的迁徙行动,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之外迁比较分散。以十二世上下为多,原因多为人支繁盛财产微薄,因谋生而外出的原因较多。如现在散布於东北各省者,大都是在故乡不得温饱,由先行之亲友援引而走的。再加满清入关之初对移民东北者给以奖励的措施而促成。目前散居世界各地之丛姓,有的随先辈经商而侨居或加入外籍。有的在二战后因政治原因定居国外。因此,我丛姓族人在南北美洲、欧洲、南洋群岛、日本等均有分布。建国后,国内则因参军、参政就业外地者,其子女定居他乡为数甚多。即是文登境内之丛姓也有聚居,混居,有来自一个先祖,也有多支组成,文革前(走访调查获悉)各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支谱,而目前则凤毛麟角成为珍品。已知世系者如文城附近的客岭、歇家夼、水井、官道西、七里河、刘家庄、大五里、小五里、九里水头,葛家、于疃、北床、崮头集、草场、夼北、七里汤等。外县如荣成市之丛家庄、报信,海阳之山水夼、邢村,招远之大丛家,潍坊附近诸县,辽宁朝阳市之丛杖子村等。世系不清已知有丛姓聚居的则不胜枚举。如沈阳东陵王滨乡,朱家村,丹东市之东沟县(现东港市)丛家村,海城市英洛丛家堡,接文镇山嘴子,黑龙江之宾县、阿城、伊春、佳木斯、哈尔滨等数十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有的迁在使用同治年间文登族人所定命名辈份的“二十字”。关于世系问题,近年所找到的支谱,多为德佑祖以下可以衔接,不能衔接者当为德佑以上世系,如威海市长峰村。据现在的八旬老人回忆,当年曾试图与文登方面搞合谱未成,原因不详。他们习惯称文登方面为南支,他们为北支。但共同祭奠使用柳林老茔,看出长峰这一支派当属永祖之次支,即宇之后裔。而德佑为永之长子太之后裔(丛瀛洲撰丛氏世表后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丛家庄之支谱,其始祖子明,明永乐二年自文登迁出,按年代当与德佑祖之二三世同辈。据现在老者回忆,建国前曾派人到文登寻祖问根,可惜年代久远,资料不全,合谱之事也未搞成。再如山西太原,七十年代初曾有族人来文城北宫,找到丛芬滋,取走六世祖丛兰影像照片之底片,冲洗翻拍后带回。可惜未留下地址姓名,无法联系。再据云河北省迁安县有丛姓后裔,是否为清迁安县知县丛仪凤留下之后裔尚无可靠证据。

在中华姓氏之长河中,有多少古老姓氏,在原来兴汪发祥之地,已找不到他们之后裔,更谈不到整理其族谱。唯我丛氏,虽经一千七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但先辈们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祖源、姓源、分布、迁徙之情况的记载,我们得以通过修补整理,今日始可作此概述尚望族中有识之士,参与合作,多加指正,以趋完善,实不胜祈盼之至。

上一篇:丛氏始祖东迁考
下一篇:“丛氏附葬记”碑文与《丛氏族谱》中 一世德佑祖之后裔支系的探析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