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家族文献 >

《三关志·宁武关》中记述
2010-08-07 09:49:59

 

宁文书院是宁武有史以来第一座书院,建于明正德十年( 1515 年) ,由 右都御史文登丛公倡导, 兵备张凤 羾具体创 建。宁文书院之名,“宁”即“宁文堡”,“文”即纪念“文登丛”首倡之举。宁文书院于天启二年 (1622) 火毁, 后改建于北城之阳火神庙东,清初废止。

《宁武府志》第四卷载:宁文书院,明正德十年 ( 1515 年),兵备张凤羾 建宁文堡,即立书宅于中,以教军余之俊秀者,后改建于北城之阳火神庙东,久废无址。

明·廖希言撰的《三关志·宁武关》中,叙述宁文堡建堡和创建宁文书院及其意义。其一,建堡缘由及过程,《三关志·宁武关》载曰:“正德甲戌( 1514 年) ,右都御史文登丛公奉敕来总制边务。至宁武,周览河山险阻,城隍修废驻西廓之山,俯视城内,顾张君( 张凤 羾 ) 曰:‘贼若据此,乘高下射,则城不可守矣。’其图之君乃请于巡抚都宪卢龙王公,随山筑城,因涧为地,名之曰“宁文堡”,以酬施教至志。东望旧城,巍然对之于二山之上,如左右手。”其二,创建宁文书院,《三关志·宁武关》载:“君( 张凤 羾 ) 创堡建宁文书院,选官军子弟之俊秀者,肄业于内。延儒者为之师。作正堂两廊各三间,门一间。又为军士之屋,师生之屋若干,不以白上,亦不以扰下。其所需木石取之于山,皆平日所蓄积者,工作取之于伍者,皆民之壮之防御者,计其直而犒之。民欢然响应,工完至七月( 1515 7 月)。”其三,创建书院的意义,《三关志·宁武关》 载:“官于斯者,日夜战斗为事,文教不讲可知也。矧我祖宗休养生息之余,耕牧饶裕,商旅云集,亦可为庶且富矣!而学校不设,教化不明者,何居夫爱亲敬兄之伦,尊君死长之义,皆人之良知良能。但气禀不齐,不能不恃于教。”其四,对首倡者文登丛的赞誉。《三关志·宁武关》载:“ 学校立,则义化明;风俗成,政治美。岂可轻乎哉 ? 丛公立堡之意,惟以护关御欺侮,而君寓修文于武卫之中,盖上以人伦为教,下以人伦自修,上下相顾,恩义相恤,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战则胜,守则固,文教武卫,本不可以歧而二至也。……文翁兴学垂芳,移风易俗,育才图治之美,固非常人所能举。君以数百年不教之民,集之于学宫,欲比隆唐虞三代之盛。为政知所先务,何如哉!君自今后登崇阶树显庸,政教施于天下当不止。此窃闻君欲请于朝,后建帅,取士之制及殿庑祭祀之典,皆事之可成者,因并记之。”其五,曾铣以诗称赞此举。《三关志·宁武关》载: “都御史曾铣诗曰:百雉名城绕万山,宫墙高并数峰间。圣朝武略艺文事,应有斯人起儒顽。”

上一篇:《三关志·宁武地理总考》载
下一篇:焦山摩崖题记丛兰题记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