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家族文献 >

优老堂记(译文)
2007-09-21 13:50:26

优老堂记(译文)

明御史蓝田(即墨)撰

优老堂,是太子少保、大司空丛兰公住宅的堂号。当今皇上登极不久,丛公就以年迈上疏请求辞官回乡,皇上降旨慰问挽留。过了一年,丛公已六十七岁了,叹道:年纪已到退休的岁数了。又多次上疏辞官,心意坚定。皇上这才勉强答应照准辞呈,然而对丛公离任仍感惋惜与遗憾。于是又赐诏书褒奖他并安排驿送公回乡,令当地政府每年发给官俸米三十六石,拨给轿夫人四人,常年听候差遣。近年来大臣们退休,虽然间或有受到皇上恩奖的,但却没有像丛公这样优厚令人感戴的。

丛公奉诏回到文登后,乡里的士大夫们纷纷登门祝贺,异口同言地说:“请以诏书中‘优老’之词命名公的住宅,借此使皇上恩宠发扬光大,传播天下。”于是就正式确定堂号为“优老堂”。丛公说:“历年以来,我出入朝廷内外,为国家安定、黎民生计经常陷于困扰之中,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心情豁然开朗,好象平日所需要的东西已经得到,背上也释去重负,皇上对我的优待也是最高的标准,心中颇感受之有愧。”在座的一位客人说:“古代养老的礼节隆重,待士丰厚,如虞舜、夏、商、周对待退休大臣,都照顾得很周到。他们的起居饮食都有一定供养,而后世这种礼法逐渐废弃。一些多年为国家效力的大臣年老体衰,思乡心切,但家乡无田产可依,无房屋以避风雨,平时以官为家,退休陷入困境,这种为官的结局,也影响到在职官员产生后顾之忧。还有些人必须等到言论被挑剔,办事不妥当,被多数人所厌恶才想到引退。这不仅是为官者本人不自重,也体现出朝廷待士之不够公正,上下都感遗憾。这是否说明今人就无法和古人相比呢?看一下当今皇上对待为国效忠老臣的优礼,对照丛公遵守礼仪的奏疏,真是千年一遇。我建议大家举杯为丛公祝寿。”又有一位在座客人说:“丛公多次奉诏办理国家大事,向西跨过秦地陇西,向南巡察安抚过徐、扬等州,而又经常统率军族,在上谷云中加强边防,设置军事指挥机构,足迹踏遍半个天下;不畏权贵,遇事直言上疏,规谏皇上;弹劾奸佞,清除时弊,抵御外侮,保护人民等功绩,都已公正载入史册。晚年仍尽职尽责,洁身自爱,嫉恶如仇,终生不渝,现时能称作名臣贤大夫的,唯丛公莫属。一生荣耀主动引退,这种超然物外的节操正符合《易经》上说的‘时势可行知行,时势可止则止’的论述,我建议大家举杯为丛公祝寿。”又有一位客人说:“以前宠臣专权,士大夫随波逐流,风气变坏,不少人钻营奉承,追逐权势,违法乱纪,终日沉缅酒色,虽身着官服,实少廉耻之心。当今皇上登极以来,起用前代能臣,提拔有实才官员,为受屈者平反,为勤劳者褒扬,凡名卿资深之士均进行慰问,丛公正逢此盛世,空谷中的马难以挽留,站在暗处的孤鹤难有应和。难道可以忘了皇上的恩德吗?还是担心这样做过分呢?皇上优抚功臣的辛劳是劝导不辛劳者,优奖清白者是劝导那些不清白者。这是皇上勉励大臣纠正世风之苦心,而这也正是丛公表现出自己全节明智之良机呀!我建议大家举杯为丛公祝寿。”这以后二十二年,公的儿子、国子监生员丛磐到劳山我的家中寻访,对我说:“关于‘优老堂’之事,希望您给写一篇文章以记述始未。”哎呀!我这个晚辈才疏学浅,年纪又轻,哪具备写丛公功德的资格和为公之堂作记的水平呢?但双想到我父亲与丛公同朝为官,在敬皇帝时,同为台谏官员;在毅皇帝时,并列九卿。公督理边关粮饷,我父亲提兵防务,互相配合。当我父亲屡次上疏恳求退休获皇上恩准时,丛公在黄河之滨设酒宴为我父饯行,喟然长叹:老友您先得回归故里了,我将于不久访您于劳山水石之间,共叙旧情。我作为子侄辈,经常侍奉在丛公身边,蒙公教诲很深,世交的友谊又如此之厚,作记之事岂敢过分推辞。优老堂建于正德年间,丛公于嘉靖壬年二月辞官回家。此记作于癸卯年十二月。希望以后有来访此堂,因而有机会朗诵“优老”玺书的人们有所启发而自勉。            

 [丛仲隅译]

上一篇:文登辛亥革命十烈士
下一篇:三院批允丛父母立石文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