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家族文献 >

山西道监察御史丛洞
2008-03-03 08:25:08

     作者:梁月昌

威海经区长峰村,早年村东山的北面有一块祖坟茔地,叫“老北茔”。老北茔中有个“察院坟”,远近驰名。“察院坟”旁边一条小路,据说,在封建时代,凡经过这条坟前小路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是任何一个官吏也不敢马虎的。因为此坟中埋葬着清朝的一位“山西道监察御史”,正五品——丛氏的一位先祖:丛洞。
“山西道监察御史”,大体就是既监察山西地方又监察朝中各部门的那一个重要职务。而“察院坟”的“察院”,就是督察院监察御史的简称。监察御史,这一职务上的人选,自然应该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而丛洞,恰恰具有这样的品格。
据说,丛洞天性耿直,惯于直谏,虽皇上而不逊,纵天颜亦敢犯。丛洞在京的日子少,而一旦在朝,皇上总是畏他几分。皇上偶尔携宠臣一同出宫玩乐,若被丛洞碰上,他一定要当面规劝,以为尽责。碰一次劝一次,致使皇上不得不躲开了丛洞,打后门溜走,边溜边嘱左右:“快走,别出声,别撞上丛洞。”而丛洞的清廉,在长峰村和草庙子镇的窦家头村(丛氏另一支,迁居窦家头),故事流传更其广泛。受访人恰是丛洞的九代玄孙、窦家头村的丛树英老先生,现年85岁。

 丛洞骑着毛驴回家探亲,这类口碑,从清时流传到现在。本来皇上封他半副銮驾:金瓜、刖斧、朝天蹬、方灯、龙头、钻拳等等,各种仪式与整副銮驾是相同的,所谓“半副”,只是仪仗中各种物件,整副銮驾是每种四个;半副是每种两个。后面跟着的就是八抬大轿——那谱儿,大着哪。但是丛洞从来不用,走哪儿总是骑头瘦驴,着便装,如同一个小商人。
 那年回乡探亲,随从另一个小赶驴的,晃晃荡荡往威海赶。黑天,宿店,住上房(即店家的正房)。未几,闻窗外人声鼎沸,敲锣的、拉板子的、喝道的,像是来了“大人”了。果然,有衙役前来投宿,高声令店家腾上房。店家道:上房已有客人住下,现在只有下房。衙役道:别罗嗦,我家老爷,明日上任某县县令,快把上房客人赶走,我们进驻。店家无奈,前来与丛洞商量。丛洞道:好说,好说,我们搬到耳房住下,上房腾给县令。小赶驴的说:有啥了不起的,我们还得尊重他!丛洞道:轻点声,他新官上任,让他一让,又有何妨?咱们在哪儿住还不一样。
县令进了上房,差人立即在门上挂起了县令的灯笼。小赶驴的凑过来点火抽他的“淡巴菰”(清时抽的烟叫“淡巴菰”),未及点着,县令的差人过来,“啪啪”地给小赶驴的两个耳光。呵斥道:这么不懂规矩,县太爷的的灯笼是给你抽淡巴菰的吗?烧了灯笼,你能赔得起吗?小赶驴的因着察院大人前面交代不准张扬官职的吩咐,所以不敢发作,只得忍心气吞声回到下房,坐在门槛上“呜呜”地哭。丛洞听见了,就过来劝他:你也是的,怎么跑到知县的灯笼上点火,你以为那是咱们的灯笼,可以随便儿用吗?再说了,你要抽,可以把咱们的灯笼挂起来用啊。小赶驴的猛醒,连忙到褥套子里(搭在驴身上的一种大号的钱搭子)取出了察院的灯笼挂在了门楣上。

这一挂,可把衙役们吓坏了,忙禀县太爷,县太爷也吓了个半死。县令急忙以膝盖当腿爬到下房,跪在门前,大小差人也一齐跪下,跪了满满一院子人。而丛洞在房里安睡不知。至半夜,小赶驴的出来小解,见院子里跪了满地人,不方便出去,便就着门缝往外滋,撒了县令一头尿,县令也不敢动,以为是察院发怒,故意整治他,所以小赶驴的一边滋,县令一边念道:“大人息怒,大人息怒,小的有眼无珠,不知大人在此,罪该万死......”炕上的丛洞听到了声响,开门把县令请了过来。“新官走马上任,是件喜事,但是不可过于狂放,惊动百姓......”教训了他一番。县令请丛洞换回上房,丛说那倒不必了。只要你知错就改,日后对老百姓好一些就行了。

 县令深为感动,据说此后他的官当得还真是不错。控亲期满,丛洞回京。是日上朝,众臣子在五朝门外等候。同僚中有人问丛:察院回乡,有新闻否?丛便说了上述一事。丛又问不知此知县是我们同年中谁的学生?一官吏说是“我的”,但不知此县令现在干得如何?丛洞沉吟半响说了句“可也行吧......”此时“警阳钟”响起,众臣皆上朝而去,话就停在这个“可也行吧”上。
于是此臣便以丛洞此话为凭,一本接一本地奏请皇上提拔他的学生,该县令得以连升三级。足见丛洞说话的分量和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

 

 

上一篇:三院批允丛父母立石文
下一篇:金日磾诰封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