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族动态 > 大会掠影 > 第二届恳亲大会掠影 > 老集祠堂 >

威海老集村
2018-07-07 08:56:49

 
 

老集[威海]

老集在今威海市老集村东北山夼上,立着一尊“明故丛公日瑾之墓碑

老集在今威海市老集村东北山夼上,立着一尊“明故丛公日瑾之墓碑”。该墓碑碑身高145米,宽54米,厚17米,碑文皆以阴文刻制而成。碑身正面中央竖排刻“明故丛公讳日瑾配初氏之墓碑”十三个大字,其左右两边分别为竖排小字。左边:“男守和,孙显公、章,越三世,孙常忠、平,仍孙甸、奎、宝、梅、宽、仁、智、谋、誌、誈、璞、环、瑾,云孙曰同、可、兰、升、贵、祯、科、祄、朋、禄、禧,再孙永昌”;右边:“男守兴,孙显贵、堂,越三世,晜孙常茂、进,仍孙平、芯、瑶、友、朋、实、菊、芹、苓、芸、田、秀、陌、阡,云孙曰全、光、旦、朔、中、东、玉、莲、初、德、西”。左上方为竖排小字“同治三年阳月上浣追立”。 

 

老 集

 据墓碑的发现者之一,老集村丛氏族人丛树兴记忆,该墓碑原在老葬茔茔地,“文革”时茔地被平,改为耕地,墓碑推倒做了第三生产队的猪圈板墙。老集村曾于1979年整个村庄北移搬村,上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3月),在整修街道时发现了墓碑。 

从墓碑提供的文字看,墓碑的主人“丛日瑾公”,故于明代,墓碑立于同治三年阳月上浣,即1864年农历十月上旬。1644年是明朝灭亡的时间,也是清朝入关的时间,到1864年已历经220多年的时间,理所当然应该是“追立”。问题是:为什么二百年后追立?“丛日瑾公”是谁?他与老集村的丛姓有什么关系? 

据《威海市志》载:“老集,明代建村,原称三里集,以据海三里,设集市于此得名”。老集村始居者即为丛姓人家,据老集村年长者记忆,其始祖系丛谷、丛米、丛糠兄弟三人,是明代从长峰村迁入老集村。后来老三丛糠的子孙有一部分又迁居阎家庄,老大、老二定居老集村,“丛日瑾公”即是次子丛米之子。

《明故公丛日瑾之墓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文登丛氏支系外迁,老集村丛氏与文登丛氏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

 

老集村为丛姓氏族聚居之地,在原老集村的中心地带建有“丛氏家祠”,人们习惯称“家庙”。至今六七十岁老人对“家庙”当年的盛况记忆猶新, 
 

老集老集

 “丛氏家祠”占地47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是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正房四间、西厢三间,前房东面一间西二间,之间为大门与过道。正房房脊两头是龙,山头有三块正方形石头形成“品”字形,房檐角上有鸱吻,俗称吞脊兽(民间称“哈天狗”)。院内原立有石碑是建家庙的功德,焚纸盆等,院内遗存的文物,由于“文革”的破坏,已荡然无存。 

“丛氏家祠”建于何时已无处可考,据村里年90多岁的族人丛树荫回记,他的父亲是瓦匠工,曾经参与“丛氏家祠”前房的翻新建筑施工。“文革”时“破四旧”,“丛氏家祠”匾额被折除,换成毛主席与林彪在天安门挥手接见红卫兵的画像。“家谱”也毁于一旦。上世纪70年代,因村中建设大礼堂,撤正房的木梁用于建造礼堂,“丛氏家祠”先改为小学用于教室,后为大队用于办公地点。80年代初,村庄集体北迁,“丛氏家祠”就孤零零留在原址。重新翻建的“丛氏家祠”正房,屋顶飾物已无,已失去了原有建筑的古韵,从前房残缺的山头部分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建筑风格。  

 

 

丛氏三兄弟丛谷、丛米、丛糠自长峰迁入老集村后,丛糠一支后来有一部分又迁往七公里之外的阎家庄居住。 

丛谷、丛米两支在村里代代相传,建国之后,老集村共有土地2500亩,与周围邻近的村庄比,经济条件尚可。改革开放后,很多丛氏后辈迁往威海城里工作。1992年10月,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老集村规划在开发区之内,迁入的外姓人口逐年上升。如今,老集村丛姓实有居住480户,人口计1450人。

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无不记载着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他们有聚有散,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抚今追昔,弄清其发端所在,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对于了解历史,爱乡爱国,联络感情,内外交流,无疑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威海老集丛氏宗祠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