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姓和“从”姓,在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皆为罕姓。丛姓自晋太始年间(公元265年-275年)始居山东文登,而从姓则自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5年)出现于山东无棣。过去人们认为丛、从两个姓,虽字音相同而宗祖不同。而现在却有确凿的资料证实,文登丛姓与无棣从姓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原本就是同宗同祖的一氏之族。
事情还须先从《丛氏源谭》一书的出版说起。
1998年春夏之交,文登丛氏研讨会编撰的《丛氏源谭》一书付梓,并以此做为引玉之砖,以求得到天下“同宗族人的回音商榷”(见《丛氏源谭·前言》)。这是研讨会及全体编委的初衷之一。由于同宗同心,一呼百应,仅数月之间,我们便收到了各支系丛氏宗亲自海内外寄来的大量赐教回函,其中寄来的稀有而翔实的材料,令我们受益匪浅。而最出乎意料同时又令我们万分惊喜的是,1998年12月29日,一封来自山东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署名为从秀凯的信。信中说:“近日在从思广处,看到贵处丛氏研讨会出版的《丛氏源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解决了多少一辈子弄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知道了我的一世祖英爷是文登丛氏六世祖浩文之次子。英爷是丛氏第七世。我们五营的一世加上文登的前六世,其辈份正好吻合。”
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此信不仅为两地两姓架通了联络的桥梁,更为探讨丛氏各支系千百年来的源流、演变及迁徙分布等情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1999年1月中旬,无棣县五营从氏由从振荣(山东省政协委员)、从秀凯等一行五人作为代表,来到了文登丛氏研讨会,为追宗寻祖实行“丛”、“从”联宗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丛”、“从”确系同宗同根。
兹将佐材料及双方研讨所得之共识公诸如下,以告天下族人。
(一)
无棣《从氏谱书(康熙五十七年)序》中的第一句话就非常肯定的说:“鼻祖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也。”又说:“时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既崩,永乐(明成祖朱棣)初立,因化子军残害生民,则海邑(指海丰县、原名无棣。因避讳明成祖的名,改名海丰,民国又改为无棣)地尽成荒土,人烟萧索,鸡犬不闻。邻封奏于圣上,皇帝忧于宸衷,有臣奏曰: ‘欲立其他应移庶民’,由是旨下文登,莫敢违旨……”接着又说:“始祖行二名曰英,泣别父兄,回顾桑梓,于永乐二年(公元1014年)随群黎就路迁于州,曰武定,居于县号海丰城北四十里,庄系乐善营,此始祖之由来也。”
以上说明了从姓始祖为文登人,名英,排行第二,因移民迁于无棣县。
(二)
在无棣《丛氏谱书》中,竟有一篇光绪三十四年从聘卿撰的《丛氏家谱序》乍看起来,感到愕然。《丛氏家谱》中怎么会有《丛氏族谱序》呢?此序第一句话说:“丛氏者,吾从氏之本姓也。世居文登,先业辽远……”这就告诉我们,从氏的始祖英本为“丛”姓,是后改为“从”姓的。接下去的一大段落,是抄录丛姓九世祖思绍撰的《丛氏族谱》的序文。
丛英为什么要改姓“从”呢?无棣《从氏家谱序》中说:“其始祖英迁到无棣(海丰)后,自愿加入了清真(回教)。壮年无室家,招赘入冯门,因冯门后有继续,而始祖(英)仍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而且同坟祭祖,永不结亲。”由此我们认为丛英是在入赘冯门后改为从姓的。丛英入赘冯门,要继丛、冯两姓之嗣,而且要同坟祭祖,这对原丛姓是不太体面的事情。况且丛英本来已有家室在其原籍(待后说明)。他取了个同音字来缓解心中的矛盾。这大概是改姓的原因了。`
(三)
在《从氏家谱》中的《丛氏家谱序》中说到了冯门:“始祖冯庞,封郢国公,诰命夫人龙氏,原籍平则门人,生一子名直字公正,公正生二子;长名国勇(当是“国用”),官居总兵 ,镇守边庭未归,寄女于海邑,纳婿从氏,不肯绝长支,所以从氏永承长支之宗脉,至今相传,不敢失序。故从、冯是为一家,长幼终不可废;次名国胜,官至都统,迁居陵县,生一女七子,将女赘高姓,系德州人,更名冯肇,拔贡;次启、三进、四吉、五敬、六均、七温、八让,是为陵县八大支。”查《明史》,冯国用与其弟冯胜(初名“国胜”后“名胜”),皆有传,原籍安徽定远人。兄弟二人在元未即归明太祖朱元璋。国用累官亲军都指挥使,从征绍兴卒,追封郢国公。冯胜积功为元帅,封宋国公,后被太祖赐死。丛英赘入冯门时,当在永乐二年之后,冯门虽已败落,但不失大家风范,迁民丛英能入赘冯门,必有其因的。
事情还须先从《丛氏源谭》一书的出版说起。
1998年春夏之交,文登丛氏研讨会编撰的《丛氏源谭》一书付梓,并以此做为引玉之砖,以求得到天下“同宗族人的回音商榷”(见《丛氏源谭·前言》)。这是研讨会及全体编委的初衷之一。由于同宗同心,一呼百应,仅数月之间,我们便收到了各支系丛氏宗亲自海内外寄来的大量赐教回函,其中寄来的稀有而翔实的材料,令我们受益匪浅。而最出乎意料同时又令我们万分惊喜的是,1998年12月29日,一封来自山东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署名为从秀凯的信。信中说:“近日在从思广处,看到贵处丛氏研讨会出版的《丛氏源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解决了多少一辈子弄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知道了我的一世祖英爷是文登丛氏六世祖浩文之次子。英爷是丛氏第七世。我们五营的一世加上文登的前六世,其辈份正好吻合。”
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此信不仅为两地两姓架通了联络的桥梁,更为探讨丛氏各支系千百年来的源流、演变及迁徙分布等情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1999年1月中旬,无棣县五营从氏由从振荣(山东省政协委员)、从秀凯等一行五人作为代表,来到了文登丛氏研讨会,为追宗寻祖实行“丛”、“从”联宗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丛”、“从”确系同宗同根。
兹将佐材料及双方研讨所得之共识公诸如下,以告天下族人。
(一)
无棣《从氏谱书(康熙五十七年)序》中的第一句话就非常肯定的说:“鼻祖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也。”又说:“时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既崩,永乐(明成祖朱棣)初立,因化子军残害生民,则海邑(指海丰县、原名无棣。因避讳明成祖的名,改名海丰,民国又改为无棣)地尽成荒土,人烟萧索,鸡犬不闻。邻封奏于圣上,皇帝忧于宸衷,有臣奏曰: ‘欲立其他应移庶民’,由是旨下文登,莫敢违旨……”接着又说:“始祖行二名曰英,泣别父兄,回顾桑梓,于永乐二年(公元1014年)随群黎就路迁于州,曰武定,居于县号海丰城北四十里,庄系乐善营,此始祖之由来也。”
以上说明了从姓始祖为文登人,名英,排行第二,因移民迁于无棣县。
(二)
在无棣《丛氏谱书》中,竟有一篇光绪三十四年从聘卿撰的《丛氏家谱序》乍看起来,感到愕然。《丛氏家谱》中怎么会有《丛氏族谱序》呢?此序第一句话说:“丛氏者,吾从氏之本姓也。世居文登,先业辽远……”这就告诉我们,从氏的始祖英本为“丛”姓,是后改为“从”姓的。接下去的一大段落,是抄录丛姓九世祖思绍撰的《丛氏族谱》的序文。
丛英为什么要改姓“从”呢?无棣《从氏家谱序》中说:“其始祖英迁到无棣(海丰)后,自愿加入了清真(回教)。壮年无室家,招赘入冯门,因冯门后有继续,而始祖(英)仍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而且同坟祭祖,永不结亲。”由此我们认为丛英是在入赘冯门后改为从姓的。丛英入赘冯门,要继丛、冯两姓之嗣,而且要同坟祭祖,这对原丛姓是不太体面的事情。况且丛英本来已有家室在其原籍(待后说明)。他取了个同音字来缓解心中的矛盾。这大概是改姓的原因了。`
(三)
在《从氏家谱》中的《丛氏家谱序》中说到了冯门:“始祖冯庞,封郢国公,诰命夫人龙氏,原籍平则门人,生一子名直字公正,公正生二子;长名国勇(当是“国用”),官居总兵 ,镇守边庭未归,寄女于海邑,纳婿从氏,不肯绝长支,所以从氏永承长支之宗脉,至今相传,不敢失序。故从、冯是为一家,长幼终不可废;次名国胜,官至都统,迁居陵县,生一女七子,将女赘高姓,系德州人,更名冯肇,拔贡;次启、三进、四吉、五敬、六均、七温、八让,是为陵县八大支。”查《明史》,冯国用与其弟冯胜(初名“国胜”后“名胜”),皆有传,原籍安徽定远人。兄弟二人在元未即归明太祖朱元璋。国用累官亲军都指挥使,从征绍兴卒,追封郢国公。冯胜积功为元帅,封宋国公,后被太祖赐死。丛英赘入冯门时,当在永乐二年之后,冯门虽已败落,但不失大家风范,迁民丛英能入赘冯门,必有其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