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文联 > 文学作品 > 丛松坡作品集 >

威名在边塞 利泽在生民
2016-03-08 09:43:45

威名在边塞  利泽在生民
文登学的代表人物丛兰及胶东文化世家丛氏家族之望族家风
丛松坡
 
    文登这座北齐四年建制的古县,除了有既为全真教发祥地,又被称为海上之祖的昆嵛山和秦始皇东巡登文山召文人议事的召文台外,这里还诞生了一个较为罕见的姓氏——丛姓,这个外地罕见的姓氏,在胶东分布却很广,并尊列为文登四大望族之首(丛、刘、于、毕)。
    丛姓是草原匈奴帝国的后裔。据《丛氏族谱》载,丛氏始祖为匈奴王子金日磾。东汉末年,金氏家族举族东迁朝鲜半岛。其中一支遗留在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文登,易金为丛,世代渔樵耕读,诗书传家。丛姓是起源于文登的唯一姓氏,因而天下丛氏皆宗于文登。
    据《文登县志》载,金、元两代,从金贞佑元年至元泰定末年一百一十四年中,文登丛氏共有五十多位为官为吏者,这在一县一氏中,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可谓盛况空前,实为世勋巨族。至明清,家族更是繁荣鼎盛,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大明尚书丛兰。
    丛兰(1456—1523),字廷秀,号丰山。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十五生于文登县城关一个世代为农的人家。成化癸卯年(1483年)丛兰中举人,弘治三年(1940)进士。丛兰中进士后先任户科给事中,当时正赶上名臣李东阳、刘健、谢迁、徐溥、马文升、杨一清等入阁辅政。在这些立志为国、刚正不阿的耿耿忠臣的辅佐下,弘治间明王朝一度出现过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史称“弘治中兴”。丛兰在这个“中兴”时期任台谏十一年,得到这些名臣的言传身教。弘治十一年,丛兰上奏《清宁宫灾六事书》,提出当务之急是爱惜人才、举动措施要谨慎、爱护国都附近的百姓、安抚戍边的官兵、警惕懒惰玩忽职守、除去贪婪残暴邪恶的官吏,揭发了中官(太监)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及侍朗林凤、太常卿崔志端等奸党的罪恶,使他们被废除。丛兰晋升为兵科右给事中。此后,中官何文鼎因直言进谏而被定罪,丛兰又联合道台为救何文鼎而进谏,触怒了皇帝,被打入牢狱。何文鼎事件查明后,丛兰晋升为通政史司右参及左参。丛兰在任兵科右给事中时,内宫降旨,将代理都指挥吴安传任都督,丛兰上书力陈吴安是传奉得官,无真才实学,请求罢免。所谓“传奉”得官,就是未经过科考,由宫中传出旨意任命官员,多是权阉或佞幸推荐的私党。边将姚信,贻误军机受到皇帝宽恕。丛兰上书极言不可:“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皇上应“不以私爱害公义”,请求皇上依法论处。武宗登基后,先宠宦官刘瑾,后幸佞臣江彬、钱宁,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奏章全由刘瑾拿到家中批阅,丛兰为官的后15年,就是侍奉这位堪称明朝最昏庸的昏君武宗朱厚照。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丛兰事于昏君而不屈,处于乱世而不挠,忠心耿耿地效忠于大明皇帝。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他矢志做一个“文死谏,武死战”的铮铮之臣。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丛兰被派到延绥屯田,向皇帝进谏《边塞军务十事 》,揭露刘瑾等罪恶。刘瑾大怒,假借皇帝圣旨,严责丛兰。其私党给事中张瓒、御史汪直等也迎合刘瑾,纷纷弹劾丛兰,丛兰毫不在意。幸好数月刘瑾被诛,此事才作罢。丛兰晋升为通政史,后又被选为户部右侍郎,兼都察左佥都御史,总督宁夏粮储;在巡视庐、凤、滁、和四州任内,奏留运粮数万石,立法赈贷,救活数万余人,正德九年,丛兰进右都御史,调任三边总督,“总治宣、大、山东军务”。此时,“寇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丛兰调兵遣将,以17位将领率兵扼守要害地段,派侦探暗察敌情,将帅、军民同舟共济,斩首百余级,敌兵不敢久留,狼狈远遁,边烟消靖。正德十年,丛兰转任漕运总督,兼江北巡抚。漕运总督是重臣,掌管着大量的粮食、钱财,非清廉之士不能任。丛兰上任伊始,就致力革除漕运存在的弊端,建立新的规章细则,著有《漕运录》留传后世。此间为了救济灾民,上奏《再乞天恩给银两亟为拯救疏》,并截取漕粮几万担来赈济饥饿的百姓。正德十二年,中官刘允被派往西藏迎活佛,沿途敲诈勒索,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路过丛兰的辖区,去拜访时被丛兰拒之门外。要征调五百余艘船,一万名役夫,丛兰不理睬。丛兰立即上疏,痛陈刘允沿途敲诈、骚扰,致使大小官吏、兵勇百姓“探听之徒载道,呻吟之声盈耳,上下惊惕,远近骚然。官吏思潜踪以少避,军民思闭户以苟延”。用意深而劝戒切,但没有被武宗采纳。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朱元璋五世孙,封国在南昌)反叛,丛兰奉命移镇瓜州,武宗南巡达淮上驻陛于丛兰家中,“武宗之南狩也,至境上见公。”皇帝出巡,各地督抚往往不胜惶恐,无不忙前跑后以显其忠,无不尽献所产以示其诚,无不贿赂左右以求其援。因此,“递顿宴设”、“侈费求媚”,便为时政所趋。然而此次武宗南巡,丛兰“惟金酒卮一事,余皆瓷漆,无有进献’。丛兰以其忠贞的节操、无私的奉献、杰出的功勋,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
    正德十五年(1520年),丛兰又“以六年考满进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其冬,又“升南京工部尚书”。长期的军国生涯,使丛兰心力交瘁,早就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嘉靖元年(1522年),“上继大统,方任耆旧”,丛公“三疏请老”,嘉靖皇帝皆“不允”。是年冬,丛兰又因剿叛之功“升俸一级”。平叛结束后,丛兰又“屡疏”归退,“上察其诚,乃允休”。
    但连年的国事烦扰仍使丛兰积劳成疾,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二十六日,一代名臣丛兰在文登老家溘然长逝,享寿六十有八。朝廷闻讯,派大员祭祀,并赐太子少保,入祀“乡贤祠”。丛兰生于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而闻名。共上疏谏300余篇。其中110篇辑为《丰山奏议》6卷,著有《经略录》《漕运录》传世。
    丛兰一生为官正直,不畏权贵,不恋权位,嫉恶如仇,心怀百姓,情系灾民,忠于国事,不避艰难。他文居谏坛不畏权贵屡上奏折,几为奸臣刘瑾所害,从一个给事中直升到右都御史;在经济上他督理粮草,屯边筹划,赈灾救民,被立生祠数座;在军事上他总督三边,威震三关,总督漕运,巡抚江北,镇守长江,是一代名将。所以明史称他“威名在边塞,利泽在生民。功业在国家,可谓一代之名卿,士大夫矣。”
    丛兰生有四子,皆依例入太学为监生。长子丛磐,选贡生,官至府通判,一生无富贵习气,两承父荫,皆让其弟,事继母尤孝,被人奉为仪表,卒后入“乡贤祠”。文登父子同入“乡贤祠”,只此一家。
    明嘉靖二年丛兰去世后,长子丛磐守孝五年,不思再起。但身为官员,丁优带孝三年一过,必须去吏部听选。自青年起就跟随在父亲身边的丛磐深知官场之险恶,早已生出归隐之心。此时丛兰虽已去世,其威望还在朝野,所以当丛磐来到京城就有不少达官名士宴请他。在一次宴会上当时的史部高官曾与丛兰公同朝为之下尞,是为当朝新贵,在宴会上对丛磐说:你不可称我为大人,我与汝父少保公有同年之谊,你可称我年伯即可,以示对丛磐的亲近。但丛磐知其为人为父丛兰所不齿,随离席抗声答道:大人,小可随父江南塞北,计二十年有余,如家父有一言提其大人者,小可早称年伯,拜帖府上。如今家父已离世,但不敢私下冒认大人,请谅。一番话说的这个专管官员升迁的尚书大人面红耳赤,拂袖而去,满桌震惊。这是何等的底气和气概!自此丛磐再不赴宴,自己搬到了京郊的一座庙中居住听选。此后数日间不知多少人来劝他,靠丛兰之余威,走动一下朝中旧人,谋一个高官实缺。但丛磐不为所动,并且对来人说,官不在大小,在亲民爱物。即百里之侯、一县之长,如果你能清廉爱民,把一个县治好,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你也会赤着脚跳起优美的舞蹈,欢乐于田野之上了。
    后来丛磐授巩昌府通判,监督甘肃军储事。他单车赴任,揭前后所统钱谷出纳之最于壁,取簿书列于案,自阅手披,刳剔弊,根源窟穴,毫发必尽。官属吏胥,承命不暇,事以大治。而三个月后,丛磐上书抚台求去,台院坚留之。丛磐曰:“仕吾志也,道不行,仕何为?甘泉重镇,河西赖以休戚。大中丞鉴前车之覆,专事姑息;大总戎开贿赂之门,浸民膏血。下此文武庶官,率相效尤,甘州行伍,鱼游釜中。明者睹未萌,不去祸将及矣。”台院叹曰:“若丛氏之恬退不苟,可以厉贪振懦矣”。归来自号“龙湾翁”,结庐于文登万石山,耕田讲学,子弟从游者多至成材。
丛磐归隐后在家乡置义田、义学,教授乡里,并用五年的时间,创编了第一部文登县志。嘉靖二十六年文登大灾,丛磐将先世积谷粮仓全部打开,尽散于饥民,救活了全城百姓。
    明清两朝自丛兰之后,丛氏共有五十三人中举,一十二人高中进士。
    丛兰玄孙丛大为,十三岁即为秀才,明末崇祯壬午年(1642)举人,清顺治乙未年(1655)进士,曾知江苏江宁府句容县。《文登县志》称他“贯穿经义,博通子史,称东海宗匠者四十年”。丛大为的草行书法也很有成就,只不过为其文名所掩。
    丛澍,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曾提督广西学正。丛方涵,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重庆知府。丛洞,雍正元年进士,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丛坛,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还有丛荫坤、丛占鳌,虽都以举人大挑知县,但都以其政绩而入祀福建、江西“乡贤祠”。
    辛亥革命时期丛氏一家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及族兄丛禾生皆中秀才。四兄弟皆留学日本学有所成,并加入孙中山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他们回文登发动革命。丛琯珠任临时军政分府民政长,琦珠为审判庭推事,环珠为学生队队长,后被复辟势力抓捕,英勇就义。三兄弟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一门三英烈”。丛禾生因在烟台而躲过劫难,此后,置身于教育救国,成为近代山东著名教育家。
    由丛兰创立的丛氏文化家族,书香绵延四百余年,代有精英,薪火相传。这源于丛氏后人代代 “家遵祖训、族规,士以气节相高,居官者必亲民廉政,隐居者著述教化……”的家族圣典,以忠孝节义,作为人生目标,以礼义廉耻作为处世准则,坚守道德规范作为人生信条,以敦亲睦族扶贫救困作为人生信仰的完善的家族文化。他们出则为一方名吏,退则能耕田垄,安守贫道,敦亲睦族,教化乡里,从而将丛氏家族推向持续兴旺繁荣昌盛,居于文邑之望族之首。
    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望族,且数百年家风不缀,不单单是靠有宗祠、有族谱,更重要的是在于一个宗族的文化底蕴。望族,顾名思义,即有声望的世家巨族。是一个宗族在良好的家族文化传承下,在宗亲内部形成一种耕读结合、崇尚文化、坚守道义、乐善好施,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神大宇,经过代代族人的完善传承才得以形成的书香门第春长在,耕读世家运久长的世家望族之风。
 

上一篇:满江红 致丛松坡先生
下一篇:清明佳节忆宗族众兄弟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