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文联 > 文学作品 > 丛松坡作品集 >

丛氏始祖(金氏)东迁考补遗
2016-05-15 09:47:55

                   丛氏始祖(金氏)东迁考补遗
                                                                               丛松坡
2001年在我主编的第二部丛氏源谭中,曾刊登丛树乐先生的“丛氏始祖东迁考”一文,笔者在又经历了十余年的金丛文化研究后,觉得有必要就丛氏始祖(金氏)东迁原因及东迁线路加以补考。
关于丛氏始祖cong(金氏)东迁及东迁原因,见诸于正史史料者甚少,而各地不同年代修续的丛氏族谱中则载其祥,我们现知的最早记载是元至治元年,文山长老法淳撰文,进士邹琛书丹的“丛氏柳林茔墓志”“……祖翁永是汉京兆万年,金日磾左相文靖公四十五代孙也,至黄初元年(220年),天交地换,民无定居,家析东迁,辟地浮居,至晋泰始元年(265年)第丛家岘,至中宗元年(684年),徙方基,至后秦三年(938年)届皇安,至大观元年(1101年),开基立业,别籍分茔址白础,继生二子,太、宇……”。明万历丛思绍在《丛氏族谱姓源考》亦有这样的记载:“我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然溯穷其自始金氏,柳林先茔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孙也。魏黄初元年,先祖以汉旧勋,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丛姓以名岘焉。不夜者,文登之故名,岘由丛姓名也,文登有丛姓自此始。厥后生齿日繁,宋大观元年,永乃别籍分茔,卜邑北着棋山,于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
从以上元代碑记和明代谱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丛氏始祖是金姓,为汉车骑将军金日磾之后,其东迁时间在魏黄初元年,汉亡魏立,曹丕登基之年。
关于金氏东迁的原因,在丛树乐先生的《丛氏东迁考》中,考证的主要原因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二一八年)之许昌大火、金祎造反,《三国志-魏书》有这样一段记载:时(指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二一八年),有京兆金祎,字德伟,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着,名节累叶。睹汉祚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纪字季行,少有美名,为丞相椽,王甚敬异之,迁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祎慷慨有日磾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间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疆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文然等率杂人有家僮千余人,夜烧门攻必。祎遣人为内应,射必中肩。必不知攻者为谁?以素与祎善、走投祎,夜唤德伟。祎家不知是必,谓为文然等,错应曰:“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必乃更他路奔。一曰:“必欲投祎,其帐下督谓必曰:‘今日事竟知谁门而投入乎?’扶必奔南城。会天明必犹在,文然等众散,故败。后十余日,必竟以创死。”
《通监辑览》也说:“少府耿纪,字季行,秉元孙,司直韦晃,太医吉本,吉氏周尹吉甫之后等起兵讨曹操,不克死之。时京兆金祎,字德伟,日磾之后,自以世为汉臣,乃发愤与纪等起兵,欲挟天子以伐魏,南援刘备,不克死。”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离金氏东迁也就是曹丕即位的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仅一年之隔,《人名大辞典》在耿纪、韦晃、吉本的条下,皆言事败被夷三族。
古时,犯了谋反之罪者,都要诛连三族的。金祎被杀虽未言夷三族,但其家族不会不受牵连。
所以丛树乐先生认为金氏东迁与此事件有着重要关连。并推断
虽不知金祎时为何官职?但他和他的家属,或一部分,在发事时居许昌。因为王必受伤后欲投金祎家,在门外呼唤金祎的字名。证明了金祎及其家时在许昌。《魏书》和《通监辑觉》等很多史料中,都强调了金祎为京兆人,可以说金祎及其家时在许昌,其三族之人仍居京兆。这与《丛氏族谱》中所言。其始祖金姓,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之北)因避乱东迁……的记载,其姓氏和地名都相吻合。
应该说树乐先生的考证进一步论证了丛氏历代先人之口传的丛氏始祖是因世为汉臣所以拒曹匡刘,以致东迁隐居不仕的传说,但纵观两汉史料,我认为金氏东迁并非单一的一个金祎许昌造反所致。
在研究了《汉书》《三国志》及大部分金氏族谱后,我认为金氏东迁不是一支一系,而是一个族群行为,他的始迁起于西汉王莽篡汉之时,跨度近200余年,其中二次最大的迁徙行动,一次是在公元20年左右,王莽篡汉之时,第二次是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登基之后。
在我十余年的金丛氏文化研究中,关于丛氏始于金氏,为何东迁而不是南迁北迁,一直是盘桓在我心中的一个问题,虽然在走访宗亲中得到不少关于丛氏始祖东迁是因为非刘不王,非刘不仕,所以浮槎东海,东渡高丽的传说,但一直无史料佐证,所以不敢妄加断言。
2004年侨居韩国的荣滋会长突然传来消息,说韩国大部分金氏亦是日磾公之后裔,有庆州出土的文武王碑记为证,并寄来了相关的韩文资料。我不懂韩文,译文也不尽准确,其主要内容是根据近些年出土的七世纪的新罗文武王陵碑(661-681年在位),碑上记载文武王为汉候金日磾之后裔。据韩国史学家考证,著名的金城金氏(即庆州金氏),韩国的大部分金氏均为金日磾之后裔,他的先祖是金閼智及金海金氏祖先金首露,他们分别生于公元65年和公元42年,他们是在王莽篡位时逃亡到朝鲜半岛的,这在时间上看是合理的,逃亡到新罗的应是他们的父辈,是金日磾的六至八世子孙。
那么历史上,在王莽篡汉时,金氏为什么要东迁新罗呢?这要从金日磾笃诚忠孝传家,金氏胤传七叶说起: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俾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召。
晋·左思  咏史
 
此诗为晋时左思有感于汉以来朝廷用人:只重于贵族世胃,而不重视真才实学,致使平民出身的英才沉于下僚的史实而作。但从诗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金、张两氏在汉代们庭之盛及影响之深。
这里的金就是西汉时期的金日磾家族。汉书《金日磾传》后的赞词中有“七世内侍何其盛也”的话,所谓“七世”,是指自汉武帝以后,历昭、宣、和、成、哀、平共七帝执政时期,金氏身居要职皆代有其人。这固然与两汉时期用人重门阀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却是金氏后代忠信笃诚,谦恭谨慎,能恪守祖训的结果。《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曰磾传第三十八》中,将霍光金日磾二人同列一传,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而且在最后,班固对霍家、金家的结局,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明确的在褒金抑霍:
    赞曰: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昔霍叔封于晋,晋即河东,光岂其苗裔乎!金曰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金日磾生于公元前134年,卒于公元前86年年仅49岁。临终受“秺候”之封,(秺dù,地名,在今山东成武县境)谥号敬侯。身后陪葬“茂陵”,朝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至今,游人瞻仰“茂陵”,还可见其高大陵墓巍然耸立于武帝陵寝东北。
金日磾两个儿子金赏和金建都官居侍中,经常与昭帝同卧起。金赏承袭父爵为侯。元帝时,金赏官至光禄勋,病逝无子,国除爵停。到平帝时恢复诸侯封国,就把金建的孙子金当作为金日磾正统继承人,袭侯复国。可见,直至西汉未年,金氏门庭始终保持兴盛态势。
金日磾的弟弟金伦,当初与母亲、哥哥一同降汉,官至黄门郎,不幸早逝。其子安上,宣帝时为侍中,封都成侯、建章卫尉,身后陪葬杜陵,谥号为“敬”。安上有四个儿子:常、敞、岑、明。皆官居诸曹中郎将。金常曾为光禄大夫。元帝为太子时,金敞为中庶子,很受庞信。元帝即位封他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元帝驾崩时,按惯例,近臣都必须随同梓宫(皇帝的灵柩)到陵园中为园郎。太后以金氏世代忠孝,特许金敞留在宫中侍奉成帝。官奉车水衡都尉及卫尉。金敞为人耿直,敢向皇帝直言规劝,很受尊敬。病危时,皇帝特派使臣问他身后有何要求,他只提到弟弟金岑,皇帝即封岑为郎,主管接待外宾。金敞之子金涉原官左曹,也晋封侍中,并享受乘坐皇帝专用的“绿车”回卫尉舍。金敞有三个儿子:涉、参、饶。金涉明经典,作风俭朴,声誉很高。成帝时为侍中、骑都尉,领三辅胡越骑。哀帝即位,位奉车都尉,至长信少府。金参出使匈奴,拜中郎将,越骑校尉。金涉有两个儿子:汤、融,皆为侍中、诸曹、将、大夫。其后涉的堂弟金钦(金明之子)为太子门大夫,泰山弘农太守,升为光禄大夫。此后,金钦继承了夷侯金常的封爵。金岑之子金迁为尚书令。平帝即位,又徵调为大司徒、司直、京兆尹。当年,金日磾秺侯的爵位传给了儿子金赏,金赏无子,国绝;金日磾弟弟金伦的儿子金安上封为都成侯,传给儿子金常,金常无子,国亦绝。
这时王莽已成气候,王莽为了给自己篡位谋反造舆论,就打算利用金家来说事儿。于是,安排金钦过继给金常,继承都成侯的爵位,安排金当(金日磾小儿子金建的孙子,与金钦是堂兄弟关系)过继给金日磾为孙,继承秺侯的爵位。
金当继爵后,向大行令打报告,希望加封自己母亲为太夫人(当母名南,与王莽的母亲功显君是姐妹,因此,两人是表亲关系);但是,根据汉制,只有侯的夫人、同时儿子为侯者,才能享有这个称号。金当虽然因过继而继承了秺侯的爵位,但他的父亲却并不是侯,因此,从礼制上来说,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金钦因此在朝堂上对金当说:“皇帝的诏书中只提到了金日磾的功劳,而没有涉及其子金赏,所以,你实际上是直接以孙子的身份继承的爵位。那么,你应该为你自己的父亲、祖父(金建)建立享庙祭祀;而金赏,只要派大夫去祭祀就可以了。”这么做虽然从孝道而言有理,但不符合礼制。为君为侯者,皆为公,不可以一己之私而灭法度,但是,关联王莽篡位的企图,就可以明显的看出,金钦此举确实别有深意。平帝崩,王莽觉得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为了便于控制新帝,不愿意选汉宣帝已成人的曾孙数十人,却在玄孙辈中选了个最小的广戚侯子婴。因此,金钦的此番话实际上是说给王莽听的,言下之意,是以金当喻子婴,反对王莽的做法,不承认子婴继承平帝的合法性,同时,暗讽王莽有篡位的企图。这下惹了大祸,王莽的死党甄邯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上章弹劾金钦:“金钦这个人也是通读经史的人,而且,官任侍中、受恩袭承爵位,应该明白本朝为了使王侯有后继承的苦心。况且,哀帝已故母亲定陶太后就是因为做了这样的事儿,导致哀帝福薄,甚至引起了吕宽、卫宝谋反,祸及无辜。太皇太后也因为做了这样的决定,甚为不安,逆天而行、不效圣贤之法,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要依天而行,就必须遵守圣贤定下的制度,后人只应尊奉唯一的先人,这样才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以孙子辈袭承祖父爵位的,本来就不是很正统持重的做法。金赏从金日磾处继承爵位,成为本系家族当然的宗主;按照《礼记》的说法‘尊祖故敬宗’,因此,金赏不应该被排斥在被祭祀的范围以内。金钦当然应该知道与金当一起去祭祀才是正理,却故意在朝堂上当众教唆金当。如果按照他的说法,金钦自己也应该为他自己的父亲立庙,而不去祭祀他所袭承爵位的金常了!说话自相矛盾、蛊惑人心、迷乱朝纲,这是国家祸起萧墙的源头,而且对祖上不孝,罪莫大焉!这些实在不是大臣应该做得事情,犯了大不敬的罪。”王莽遂觉此事是金钦在变相讥讽自己,于是下令将金钦逮捕入狱,并改封时任长信少府的金涉的儿子金汤为都成侯,承金常后裔。作为通读国史,曾伴皇帝读书,忠于汉室的金钦,在看穿王莽本质后,已觉复汉无望,入狱后不久就自杀明志。
通读以上史料,我们不难推断,虽然王莽篡汉后为稳定政权,对金氏家族加官笼络,但忠孝传家,七叶联芳的西汉金氏家族是绝不会做王莽朝之新贵。道不行,浮槎于东海是他们的选择。关于金氏东迁新罗,有些外国专家研究出高句丽、新罗与匈奴有血缘关系,史料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不失为一原因。就现知史料,笔者认为:道义上,汉不负金,金忠于汉,道不行,学先贤萁子,浮槎东渡朝鲜半岛,因为金氏世家的第一个封地在山东,(据武县志载:汉昭帝始元二年,封金日磾为秺侯,时二千二百二十六年,日磾之子赏继侯位,赏无子,元始四年,封次子建之孙为秺侯,王莽篡权,侯国绝。)距海亦不算太远,所以回归封地,携族人东渡是他们宁为遗臣不为新贵的最好选择。此时的新罗应还是处于奴隶社会状态,据韩国专家资料,韩国神话传说中,由金蛋里生出的金海金氏先祖金首露,庆州金氏先祖金阏智,分别是公元42年与公元65年出生,那么应该是他们的父辈为避王莽之乱而东渡新罗后所生的,据说文武王碑陵是这样记载的。现代韩国学者亦有不认同文武王碑记者,但我觉得,如果研究一下庆州金氏之始祖金阏智的名字可能就会大有收获,笔者虽然不懂韩文,亦不知二千年前之新罗使用的是何种文字、语言,但我认为“金阏智”是金氏后裔为了纪念金氏妣祖休屠王阏氏而起的,因为是这位伟大的妣祖带日磾公归汉的,她是育扶日磾,兆我金丛两族二千一百多年不泯之开基者。做为一个女性,我们不知她的名字,且不知她是匈奴或者汉人,但她以休屠王阏氏之名入汉书多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对陇西匈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战争以西汉王朝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但给我休屠先祖带来的却是一场亡国灭族的巨祸。不仅休屠王的数万铁骑丧亡殆尽,休屠王还因悔降被杀,累及妻小,未及弱冠的太子日磾 “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被押解长安“输黄门养马”,母子沦为西汉王朝的宫廷奴婢。休屠一族从此淹没于史。
    然而,令历代史家赞叹不已的是,惨遭巨祸、身陷逆境后的日磾不但没有在微贱困厄中沉沦下去,反而以其忠孝之节、勤谨之行和出群超凡的才能,很快便取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信任和器重,数年后便拔出奴仆之列,成为武帝最信赖的内侍近臣,并获赐姓金氏的殊荣。此后,更因功勋卓著,且数十年“未尝有过失”而屡受封赏,由亡国之余而成为声名显赫的世勋重臣。
    其实,金日磾能有如此杰出的表现,正是其母阏氏躬亲抚育和苦心教诲的结果。《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汉武帝因休屠王阏氏“教诲两子,甚有法度”,曾对她厚加褒奖。在阏氏病逝之后,还令画工在甘泉宫为其画像立庙,并亲自在画像上题文“休屠王阏氏”。
    甘泉宫位于长安西北甘泉山,追其远古乃匈奴祭天之地,归西汉版图后,汉武帝又将掠夺的匈奴祭天金人,祭在这里并建立了著名的甘泉宫,是一处极其重要的皇家宫殿。西汉后著名文学家扬雄曾著文《甘泉赋》,歌其壮丽。汉武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贵宾及诸侯王。画像陈列于甘泉宫是一种千古荣耀的象征。在汉代,只有功勋卓著的元老名臣才能享此殊荣。汉家天子对已故休屠王阏氏如此敬重,当然有其增进匈汉民族团结、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用意,但这位曾沦为奴婢的匈奴阏氏本身必然具备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人格,无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令我后世族人遗憾的是:妣祖阏氏生卒何年、为何人之女,由于史料欠缺,目前尚无法确切知道。从有关记载中可以知道,在她们母子被虏入长安为奴时,阏氏的长子日磾只有十四岁,以此推算阏氏当时的年领大概也只有三十多岁。她惨遭夫死族灭之祸,从地位尊贵的匈奴王后一下子沦为汉家奴婢,而且还拉扯着金日磾、金伦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这对一位年轻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面对悲惨的厄运,我妣祖阏氏却表现了一个女性无与伦比的坚强。从王后到奴婢的坎坷经历,不仅使她具有当时胡汉妇女罕能与之匹敌的政治阅历,而且更使她具有为保护、教育自己的子孙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从逆境中奋起的智慧和勇气。她竭尽全力,始终坚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本领教育自己的后代,使他们个个都靠自强不息的奋斗,从逆境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其中长子日磾,官至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就连负有盛名的元老勋臣霍光,亦在武帝面前自叹“臣不如日磾”,对其推崇备至。武帝死后,金日磾受命与霍光、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担负起辅佐汉昭帝的重任,位列朝阁重臣之首。日磾病逝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灵柩安葬皇家陵园汉武帝墓旁,并追谥封侯,可谓荣耀之极。金日磾的儿子金赏、金建,宣帝时分别官至太仆和驸马都尉,并双双封侯。阏氏的次子金伦,武帝时为黄门郎,不幸早逝。但他的子孙与日磾的子孙一样显赫昌盛。自其子金安上被封关内侯起,直到阏氏五代孙金汤,历事七朝天子,世代皆受汉帝封赏,长达140余年,这在历代功臣中是很少见的。
  关于阏氏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孙的,史书中并没有具体的记述,《汉书·金日磾传》中只记下了她“教诲两子,甚有法度”,没有涉及具体教育内容,虽然如此,但我们从阏氏后世子孙的所作所为和其家族日益显赫的声势中,还是可以了解到这个被历代史家称颂的“忠孝之家”,当年教育后代的却绝不仅限于“忠孝”二字,而是还包括立足现实、建功立业的各种才能和保族宜家、能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各种本领。  
她哺育的五代子孙不仅由亡国之余、奴仆之身崛起为累世簪缨的世勋巨族,而且个个都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设若世无阏氏,又何有我金丛氏族今日之盛!
所以笔者认为,忠孝传家的金氏流亡他邦时,在异国他乡出生的新一代生命,以育金氏一脉做出最大贡献的妣祖命名,是对祖先,对忠孝的最好诠释,阏氏的“阏”,一般只为匈奴王后专用,而“氏”的古读音(zhi)与智相同,那么这个音同字不同的“智”是不是译音呢?即不是译音,是不是也是为纪念金氏妣祖休屠王阏氏,而起的同音字呢?笔者认为完全可能。
另外,笔者认为,渡海东迁的应是一个族群,因为自韩国传说中,在金盒子里发现的孩子金阏智竟被国王册封为太子,但金阏智让位于婆娑,他及他的后人都做了新罗的文官,至阏智的第六世金味邹登上了王位,开始了新罗金氏之盛世。而我们抛开传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当金氏族群东渡新罗时,给这片还在奴隶社会的土地上带去了文明和先进的生产力,还处在氏族禅让举贤为王时期的新罗王脱解尼师今王,就想把王位让给金氏,但饱学中华忠孝仁义的金氏族人并没有接受,而是将一个新生儿子过继给了脱解尼师今王,脱解尼师今王又想传位給这个养子,又被拒绝,直到公元262年,脱解尼师今死后无子,新罗人才推举金阏智的六世孙金味邹继位。当时新罗国王是由朴、昔两大氏族轮流为王,如金氏没有一个强大的族群支持是不可能为王的。另外,据韩国专家研究,金氏是韩国的第一大姓,现居朝鲜半岛的韩国加朝鲜的金氏有一千六百余万,其中有一千多万为金日磾的后裔,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应该不可能是金首露与金阏智两个祖先所繁衍的,在中国内的金氏,现有三百多万,其中,金日磾的子孙不足一半,所以说迁徙朝鲜半岛的金氏,是金日磾家族大部分支系联合东渡才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当王莽篡权,一部分金氏浮槎东渡朝鲜半岛时,一部分没能东渡的人则隐居不仕,至东汉刘秀称帝后,又渐列朝班,在后汉书及三国志中,记载着几位秉承日磾公忠义信诚、铮铮铁骨之精神的金氏先祖。我们前面所讲的为扶汉反曹造反的金祎是当中一员,金祎的叔辈金尚在后汉书与三国志中也以忠孝闻名于世。我们从写过《汉记》的大史学家汉侍中荀悦所撰的“汉兖州刺史金公尚墓志铭”中可以看出。
 
汉兖州刺史金公尚墓志铭

忠烈公者史称赐姓金氏世名忠孝之后也距秺侯昆弟十四世矣至公忠愈显且愈烈焉抑可伟哉公讳尚字景高性忠直每闻曹操所为痛恶之见于辞色及初平三年青州黄巾贼寇兖州杀刺史刘岱曹操据之自称刺史帝诏公为兖州刺史将之官曹操遣人逆击公公奔袁术建安二年术僭帝号于寿春置百官以公为太尉公不许而逃去术追而杀之丧归帝命百官吊祭拜其子玮为郎中继而玮为立碑焉悦言以记之窃惟开国以来王侯苗裔勋戚大臣不知凡几今安在哉独世名忠孝始终汉室今运数虽衰有死无二不惜捐躯报国如公者几人哉可嘅也夫
建安十年仲春月    汉侍中  荀  悦顿首记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东汉末年,我们的金氏先祖还是官居高位,但不管官多大,禄多高,当王朝鼎革之机,我们这些伟大的先人没有贪恋高官厚禄,他们义字当先,宁为遗臣不当新贵,举族数百人东迁,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是大汉王朝给他们的先祖封侯赐姓,所以他们怀揣非汉不仕、祈汉重振的希冀,扶老携幼,筚路蓝缕,出潼关、过函谷,跨中原迂回南行,折道东进,孚居秺地,于曹魏官兵的围追堵截中整整逃亡了45年,他们用生命的信仰完成了忠义信诚的涅槃。
“道不行浮槎于东海”经过数百年大汉儒教文化的浸润,金氏先人完成的是圣人的壮举。关于匈奴王子金日磾之后裔东渡之史料,于考古中,现韩国亦多有发现,除金春秋之文武王碑记之外,还有不少匈奴王墓的发掘,对此韩国有不少专家有专门论述,而在中国文史记载中,我们从朝鲜著名政治家、诗人金尚宪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端倪,明天启六年,朝鲜使臣金文正公尚宪出使中国,于山东登州登岸,即赋诗曰:“登州楼观跨虚空,势压沧溟万里穷,桥石已从秦帝断,星槎惟许汉臣通。乾坤荡漾洪波里,日月分开积气中,半世远游今白发,百年奇绝此难同。”从这句“桥石已从秦帝断,星槎惟许汉臣通”的诗句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金尚宪公对大汉旧臣金氏先祖浮槎东渡史料的一个说明呢。
如果说王莽篡汉时,首批金氏东渡朝鲜半岛是学先贤萁子,道不行浮蹉东海,或因此时朝鲜半岛之居民亦有匈奴血缘而东渡的话,那么东汉亡而曹魏立时的金氏东迁,则是有目的向近200年前已迁居朝鲜半岛的金氏投奔,他们是沿着西汉末年,金氏先祖的路线东迁,在不夜(威海的正棋山北麓之海口)东渡到新罗的,那么这个推测有依据吗?根据史料分析,笔者认为:
  • 不论是西汉末年还是东汉末年,陆路都不易达新罗,因为须通过三个王国(即扶余、高句丽、百济),所以说陆路达新罗是极难行通的。
  • 走海路,不夜(现威海)最近,因金日磾后裔大部分居其封地,侯国秺就在现山东成武县,所以聚成武东行,路线最佳,唐朝大将苏方定援助新罗破百济,亦是率数万大军从这里东渡的。
  • 文登古县志及明嘉靖年修的宁海州志都记载,文登城北四十里有汉代金日磾墓。文登志及宁海州志具注:此墓疑为衣冠冢,明宁海州志是尚书丛兰公之子,文登学奠基人,明巩昌府通判丛磐所注,做为金氏后裔,他随其父丛兰尚书曾经历中外,他不会不知道金日磾墓赐葬在咸阳茂陵,但他撰州志时,还是明确的标出了金日磾墓的位置,这只能说文登城北四十里现威海海边处确有金日磾墓,那么这就应该是东渡朝鲜半岛的金日磾后裔在威海集中东渡时,不忘故国,为纪念祖先而在东渡之海岸上建起纪念始祖的衣冠冢,并留下一脉金氏族人看守祭祀。
  • 在古代守墓者中一般不用本姓,所以一支金氏后裔改为丛姓,这与丛氏族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威海的丛氏由来是相同的,先祖金氏均自丛家岘下海口处东渡高丽,只遗一脉,易金为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 韩国及朝鲜金氏有大部分与丛氏一样是金日磾的后裔。
  • 金日磾后裔是分多次东迁历200余年,迁徙人口数量众多,形成韩国、朝鲜半岛1600多万的金姓,其中最多的两次,一在西汉末年,二在东汉末年。
  • 金日磾的墓成为金氏后人的东迁聚集地的一个标志,在这近200余年的迁徙中,威海应设有金氏族人东迁的渡海机构,其渡海处应在现威海正棋山北麓长峰至城子之海岸。
      以上为笔者这几年研究金丛氏文化关于金氏东迁之点滴心得,敬请方家赐教。
 
 

上一篇:清明佳节忆宗族众兄弟
下一篇:丛松坡先生访谈录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