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文联 > 文学作品 > 丛松坡作品集 >

北宋时期士大夫重塑家族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2021-12-30 08:01:26

                                              北宋时期士大夫重塑家族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丛松坡
(根据2021年5月成都全国姓氏会议讲演录音整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末五代十国纷争离乱,使起之两汉,鼎盛于魏晋、经隋唐改良的士族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天街踏遍公卿骨,内府烧成锦绣灰”,起义军杀尽地主官僚公卿士大夫,烧毁官府所存的各地望族谱系档案。使隋唐以来以维护望族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这直接摧垮了士族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宗法家族与封建帝国是一对同构体,家是国的基本单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唐末宋初,礼崩乐坏,宗法家族制几近废弃。家族是生成帝国秩序的单位,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因此,北宋时期的士大夫无法回避的站在了重塑家国体系的前线。
     研究家族文化的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谱系是北宋名臣欧阳修、苏洵面对谱学即将消亡而创立的,而与其同期的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义学,则以族谱、祠堂、族产三要素齐备的宗族形态,重塑修复了作为家国同构的封建帝国根基的宗法一体化机制,使得家族单元,稳固地成为帝国秩序的基础。
     时隔千年,审视历史,我们现在的家族文化走不出的困境,与唐宋之际,何其相似。
     三十多年前,本人就是一个执着的宗亲会发起者,还兼职了十几个宗亲会的顾问,这些年来一直目睹着家族文化一直挣扎着在寻找着生存空间,民间姓氏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想叫官方认可宗亲组织却举步维艰,大部分地方政府,是不支持也不打压,但就是不给你发展空间,各大姓氏各自表述,挣扎发展。
      2014年,也是在成都,也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我自己组织的西南丛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后,经过深思熟虑,我带着秘书处退出了我创立的宗亲会,从此不搞联谊活动,只研究姓氏家族文化 。
       几年来行程数万里,深入福建、广东、岭南寻访宗祠,品读不同的家族文化,想给宗亲组织家族文化找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
      在这五六年中,我还兼职做了两件事,一是被总会在深圳著名的邱氏宗亲会聘为文化总顾问,知道设计策划布展了单一姓氏占地最大、投资2个多亿、被称为民间小故宫的洛阳邱氏总祠,二是我参与了几个大型的家族企业有关家族产业传承安排的家族宪章的制定。这两件事对外影响深远。
     什么是家族宪章,家族宪章是家族成员之间、与家族企业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家族宪章顾名思义,就是家族中的“宪法” 。宪章里将家族的精神支柱、道德伦理、核心价值、远景和使命形成正式文件,告知家族成员,家族成员须宣誓并承诺遵守。
      家族宪章为舶来品,家族宪章在国内尚不普及。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长时间快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财富新贵,据2018年胡润富豪榜统计中国亿万富翁有13.3万人,实际上可能远不止这个数,这些富一代、创一代,现在普遍进入退休养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面临将半生辛苦创下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尤其是对于终其一生创立的企业来说,更面临着自己如何“传”、子女如何“承”的时代问题。
     在一次家族宪章制定中,面对着这部按西方模板制作,首页上写着;“为人者,以其之名,活出价值”。这句源自法国的格言,品味着源自罗斯柴尔德家族拉菲古堡的拉菲,在我宣讲完我负责完成的族训后,我也给现场的该家族成员分享了一个故事。
     我说,900多年前,今天准确的说是970年前的春天,一位62岁的、结其毕生经历,被历史后人称为: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迟暮老人,在完成他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后,用老暮残年来践行修、齐、治、平的圣人理念,他用毕生的心血培育了一粒种子,种在了苏州,两年后他死了。
     几十年后,这粒种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几百年后,这棵大树葳蕤生烟,在他的树荫下,北宋以降,几十棵,几百棵、几千棵、数万棵,家族文化产业之大树遍布华夏大地。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望族文化之树。
    这个老人,就是为岳阳楼写下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    忧国忧民,史称其“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他的家训和治家理念及举措,充分体现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将道德修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士大夫主流观念的转变,而且成为宋代家风家教的重要特征,强化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皇佑元年(1049年),“庆历新政”失败后,年逾花甲的范文正公在杭州知府任上,面对西湖,慨然长叹:“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等,若富贵独享,宗庙不修、宗族不恤,异日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十月,以其官俸收入 在吴县、长州两县购得十余顷田地作为义田,并定下有关义田收益支出的规矩,凡十三条,称义庄规矩。又将苏州城内老宅灵芝坊扩大其规模,命名为岁寒堂、松风阁,令族人聚居于此,作为义宅。于义宅内兴办私塾,是为义学。并为族人提供学习经费,资助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以应考费用,对考取功名的子弟进行奖励。历经十余次修订的《义庄规矩》基本法,克服了科举官僚制下,身份的一次性和家产均分原则下,财富日益稀薄化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官僚士大夫的,累世再生产和宗法家族的长存不堕,成为古代中国宗族的模范样板,百家姓氏之所望。
 
      据统计,范氏宗族,宋朝共有进士二十二人,明朝共有进士三十人,宋明两代做官的有一百八十 四人。而清朝仅顺治年间,进士就有十二人,做官的就有三十七人。
     范氏义庄超越了科举官僚制下身份的一次性的宿命,实现了官僚世家的理想。 因此,在天下之崩裂与流寇之祸乱的动荡年月,范氏一族仍能“簪缨绵延不绝,富贵盛甲天下”。以至于南宋刘宰感叹道:“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而范公之后,独余二百年,绵十余世,而泽不斩也。若范氏之有义庄,然后能仁其族于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确实,凭创立范氏义庄范仲淹就可济圣人之列。
      范仲淹在苏州播下的这颗种子,为传统社会打下了皇权不下县,民间宗法自治的社会基础,自北宋以降,义庄、义田,义学为历朝历代、皇权政府褒奖,各大姓氏效而仿之。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义庄历经数代王朝战乱,直到民国年间,这棵大树还是根深叶茂、葳蕤生烟,前后存在了整整900年。
      那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中国的这一类家族产业,与外国的家族产业本质和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以家族稳固的经济基础,为家国培养人才,一个是制造财富,再以财富造福人类,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因为时代、国情不一。
 
     家国同体,回望历史的天空,宋朝士大夫们的家国情怀,会令我们现代人无比汗颜。在离范仲淹创立义庄义田100多年后的南宋,一帮士绅,在四明、就是现在的宁波一带,献田设四明乡曲义田,而这个义田却是专门为士大夫、官员们设置的,专以劝廉耻。
    因为在传统社会,官吏生涯常有守选、待阙、丁忧、贬逐或辞官的时候。 “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由于这些时候没有官俸的收入,所以经济不好。而士人,则一意向学而无暇兼顾家计,再加上家庭负担重,经济情况可能更差。因而他们死后,有家计萧条、男女失所的忧虑。乡绅们设置义田的目的,便在于使贫困的士人与官宦没有后顾之忧。能清节自持,不肯效贪污以取富,不沽败名以自卑;义田的道德意义,就是劝廉耻,让士大夫能够廉洁自持,不致于为了养家而毁志丧节。
     这完全是国家之职责,但偏居一隅的南宋王朝的乡绅、士大夫却具有这种家国情怀。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不是空穴来风。
     距范仲淹创立义庄义田800多年后,义学、义田还为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了一个至今令人们怀念的总书记,他就是胡耀邦。据百年家族—--胡氏宗族记载: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地十分出名的里仁高小,村里的胡氏宗族在祠堂开会,决定由宗族义田,负担胡耀邦上学的费用。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再次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公学。胡氏祠堂族会再次决定,继续由胡氏宗族的义田提供他上学的费用。
      当我把范氏义庄这棵900年家族企业之树及他对后世的影响,讲给这些时代财富新贵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惊,面面相觑。我还告诉他们,中国很多望族的家风家训,其作用实际上类似于西方的“家族宪章”,两者都是家族治理规则,家族成员之守则,都是为了保障家族精神和家族企业生命力的世代延续。
怀古忧今,我觉得宋代官员们的家国情怀,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图腾,他们的脊梁和风骨是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
      我们祖先早就有的东西,却被我们丢弃,比如这个家族宪章,就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家风家训、族规守则,再加上现代公司股份之分配、章程之明细的完美结合,使一个家族,找出其立足、壮大、永久传承的基本原则。
      帮助家族企业建立家族办公室,制定家训、宣传家风,应该是我们可以参与的一项业务,这个业务也应该走上我们的文创产业平台。这比修谱书要简单,也是我们的专业,而当下发了大财又不知道怎么花,怎么分配传承的老板财主,全国有几十万,这是一个市场,也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是我们当下搞家族文化者的一条出路,这将是一份令人尊敬的好工作,能帮助当今一个家族制作好传承的宪章,有可能你就扶植了一个百年之后的望族。
      走进历史,从北宋士大夫挽救重塑家族文化的壮举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应从他们那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去汲取营养,从而走出改革开放以来,家族文化研究40年走不出的困局。
      先说宗亲会,宗亲会这个名词,传统社会没有,是海外宗亲零散宗亲的创举,没有哪个朝代,那个人,能把中国同一个姓氏的人都团结凝聚在一起。如果那样,试想那会是一种什么社会效应?别说是当今的红色江山,就是传统社会,也不会允许、容纳这么大的民间组织。现存保护最好、占地最大的清中期,汇岭南50万陈氏宗亲所建的广州陈家祠,不是也两度被朝廷逼改为书院吗。而我们现在的宗亲会,不是中国的,就是中华的,不是中华的,就是华夏的,不是全国的,就是全球,恨不能是全宇宙的,国内不给注册就跑香港注册,且到处设分会,不但各省市有,县级有,国外也有,有点像反清复明时天地会的分舵。不少参入者好大喜功、占山称王、一个姓氏,各立山头,同宗一脉,相互攻击,社会所有的弊端也在宗亲会展现,你说这样混乱,一党专政的国家能让你正规注册? 40年来各地宗亲会面临就是“兴也勃焉,亡亦忽焉矣”的命运。
      所以我认为,宗亲会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人们急切的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寻根诉求期间,起到了族旗高举,响应者众的作用,但时间一长,组织混乱,特别是国家政策不支持,宗亲会的路就走不下去了。时至当下,宗亲会的历史使命已完成。
     再说修建祠堂、修谱书,你是大祠堂,我就是总祠,历史上修得姓始祖宗祠的有,修涵盖一个姓的总祠,恕我寡闻,也不可能有。
    修谱书,则要修总谱,要修通天大族谱,而且上追秦汉,有的则直接上追黄帝。我知道还有人在为一个人口差不多过亿姓氏修通天大族谱,这谱书如果真的修好了,往哪里放呀?
所以,对照先人,学学北宋的士大夫,学学范仲淹,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知道的家族做起,留些真实的东西给后人。他的宗亲组织才搞了不足半个村,几十个人,可仿行者遍及江南江北,历经800余年而不绝。比照学习先哲,不搞那些假大空的东西,从我做起,从我们这个家族做起,从制定家族宪章做起,几百年之后,不就有无数个望族诞生吗。
     族谱,不要去搞那些上追炎黄、横联全球编造的所谓通天大族谱,学学苏洵、欧阳修,那是流传千古的大文豪,修家谱,最多上溯五代。
     宗祠,也不是越大越好,近些年不少姓氏,不少宗亲贤达出力出钱承建了不少宗祠,富丽堂皇,但多是有一个华丽的外表,缺失的是宗祠所承载家国精神。有的虽供奉了先祖神主,但缺少一年四季的祭祀。因无后续管理资金,不少宗祠,几年之间杂草丛生,无人管理。
        可我们的祖先,是置有多少祭田,才建多大的宗祠,他们不给后人找麻烦。这里,土地是件大事。在传统社会,拥有土地义田,是保证宗法体系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这在现代社会是难以实现的,但我们有家族企业,我们去推进家族企业做中西合璧的家族宪章,无论中外,能传承发展的家族企业,都把慈善列入了企业发展的议事议程。时代不一样了,但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土地和企业没什么不同。
       所以我认为,家族文化40年走不出困境,与我们的方向路线有关,与我们的好大喜功有关。我们想研究姓氏家族文化的,要从同是礼崩乐坏的北宋先哲哪里找经验,别跟着社会一起浮躁,别名利当头,也别较劲,别老厉害了我的国,更别厉害了我的姓,扎扎实实的,看看祖先的传统望族文化与产业是怎么创立和传承的。从自身做起,沉下心来,多看看历史、多学学范仲淹,从北宋先祖的家国情怀中汲取营养,从我做起从每个人、每个家族的应坚守的道德良知底线,和应继承发扬的传统文化做起。
 
        综上所述,不指向任何单位、任何人,我说的就是我自己,有些事,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者我曾经做过。我们丛姓虽是小姓,但也是威海的四大望族之首, 95年企业改制成我的私营企业,有了点钱就发起成立了丛氏研究会,97年出书赠遍族人,99年发起香港会任秘书长,06年筹建大宗祠,07、08年在各地成立30个宗亲联谊会,09年我发起成立世界丛氏宗亲联谊会任秘书长,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秘书长负责制。所以上面说的是我亲身感受。
       再次感谢高总搭建的这个平台,使我们在这个权力金钱至上,道德诚信滑坡,家族文化沦丧的现实社会中,能结识这么一批不甘中华民族文化沦丧的血性汉子,以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之精神,拯救着几尽消逝的中华民族文化之魂的华夏宗族文化矢志之士,特别是高静主任,宛福成会长,是你们费尽心血的建起了这个中华姓氏文创产业论坛,联手各位专家学者及诸多大姓氏组织,打造起一个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别开生面的姓氏文创产业平台,相信这个平台将引领各大宗亲组织,各位姓氏文化创意产业创业者,冲出家族文化传承发展之困局,走向光明、走向辉煌。谢谢大家。
 
 
 

上一篇:威海丛氏大宗祠建成碑记
下一篇:重光昭烈武成王庙碑记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