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书刊 > 丛氏源谭书籍网上版 >

《丛氏源谭》第一部
2011-11-18 10:13:15


编委会:
主编:
丛松坡
副主编:丛树乐  丛中隅
编委会:丛树乐  丛仲隅 丛树仁  丛龙海  丛松坡  丛喜密
顾问:丛树朗  丛荣滋  丛翰章  丛  耸  丛正里  丛树福  丛大鸣  丛珍滋  丛志坚  丛信滋(文登)


目录
前言
代序
源远流长  追根寻祖  天下丛氏宗文登  丛氏东迁考  丛氏二十字辈份考
丛氏始祖迁徙间图说明
明南京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丛兰影像赞
英杰传记
金日磾传  丛兰传略  丛禾生传略
丛可植传略  丛麟州传略  丛哲亭传略  辛亥革命文登丛氏十烈士
名人艺文轶事
丰山奏议摘录
明工部尚书丛兰的故事
丛曰琮与太平庵
鸿泥自忆
汇谱快讯
丛氏迁徙概况
丛氏族谱序  传汉世家丛氏锡羡堂赞序
刻丛氏族谱序
海邑大丛家谱序
昌潍永安庄等支系《丛氏合谱序》(一)
昌潍永安庄等支系《丛氏合谱序》(二)
河北沧州丛氏族谱序
丛氏族谱序(辽宁朝阳)
丛氏宗祠祖茔祭奠章程
丛氏一至八世世表
而立之悟
丛氏研讨会丛氏筹委会人员名单
附录
倡议书
通讯录


前  言
   “传家续宗谱,数典莫忘祖”。这是我们成立“丛氏研讨会”本意之初。
   “胶东诸姓纷杂,唯丛氏世系不乱”。我丛氏先祖在以忠孝起家,诗书传世而名冠东海之滨的同时,还为我们后代传留下了至今尚为世人赞誉的谱系家乘之学,但这项世代修续,先祖所遗之美德还能延续多久?
     二战以来,六十余载,谱系断续,於今之世,宗源何处,世系怎分,又有几人能述得分晓?现虽亡羊,补之未晚;述有好之者花甲先辈,记有细心人苦保之家乘。若再延以时日,人去物失,再思补救,谁又能具回天之力。
     於是,我们几个不甘宗系失传的同宗忘年,得天时、居地利、结人和,高举起了“慎终追远,弘扬祖德,联络宗谊,善启后世”的续修宗谱家乘之族帜。
起意之始,原想几个人齐心协力,用一二年的时间,将收集到的家乘宗谱整理修补,汇续现有之部分支谱,刊本于世,承前启后以保谱系不断为宗旨,谁知当我们一心所注,随先祖之迁地改姓以来的脚印步入史海之后,笔就难以停下了,三年多的时间,十万字的资料,我们还没有爬出家乘学名人传记的边缘。抚今追远,先祖之宏德,每每使我们激动不已。至于外地丛氏支谱的汇续,虽驱车万里之遥,但终因人力、时间之所限,最多只能知其支系由来。而既是“丛氏宗谱家乘”就需上溯宗源考据列祖传记,下及各地支谱集汇当世名人传记,统尽收其内。如此之全面,一脉之不遗,就绝非我等十几人集数万之资于几年之中而可为的。
     思前想后,只有将我们现所研究之成果分批出版布晓于四海吾氏族人,抛砖引玉,激诸多德识兼备之士,振臂齐呼,共献同宗爱心;或以文笔资料相助,或以余金相赠。合族共议,才能成此千秋壮举。
     于是,就有了“丛氏源谭”这部书的出版。
     本书所汇集与整理的资料,以及对史料的考证,由于水平之所限,难免失之偏颇。如能得到同宗族人的回音商榷,及各支迁地后之史料,或名人传记,或支谱家乘,汇于此书发表,则是我们衷心期盼与向往的。
丛氏研讨会

代  序
松坡:
     欣闻“丛氏源谭”第一部,编撰已成,创业数载,首结硕果,怎不令人欣喜万分。在此,我谨代表海外众多丛氏之后裔:向你及“丛氏研讨会”诸位长者同仁,表示真诚地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寻根认祖,落叶归根’,这是漂居海外多少代人的苦苦追求,我虽生于海外,但华夏子孙的血缘,使我对胶东这片生育繁衍我们丛氏之地有着无限的思恋,特别是近些年(可能是年龄逐渐增大之故),家父生前对故乡,对族人那拳拳的赤子之情,思宗寻祖之意,每每闪现于我的眼前;但海峡之遥隔,俗事的奔忙,总使我心愿难酬,思想起来真是愧疚於心。
     去年秋,当我得知:文登这个丛氏宗祖的发源之地,有您们这样一些不畏艰难为丛氏先祖,树碑立传的志士时,我特意选定了“中秋节”这个全世界华夏后裔都思念团圆的节日,回归到文登——这个生疏而又亲近,神圣而又神秘的故土。
松坡,如果说下车伊始,你的年轻曾给我带来信念上的疑惑,那么当我看到排列有序,近百万字的宗系资料,聆听着数位年逾花甲的长者那久违了的父辈乡音时,我震惊与信服了。
     “天下丛氏宗文登”祖辈的传说在你们严谨的考证中证实了,几年来,你们以坚实的信念,无比的毅力,于世人难以理解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追寻与开辟着这个天下丛氏合族之千秋大业。资金的缺乏,采集的艰难,从没有使你们后退半步。当你们整理修订完祖系壹至拾叁世宗谱之后,并没有因支系繁杂,迁地不详而停顿,而是决定分期出版《丛氏源谭》赠阅天下丛氏之后,从而启发四海本族后裔,达到联谊寻系续谱的目的。修祠祭祖,成立丛氏物业股份公司、设立丛氏后援基金,都在你们的计划之列。
     此次文登之行,确使我感慨万分,于今之世,商潮人海,物欲横流,能处奢而守朴,居闹而思静。扬祖德育我之恩,宣孝悌仁义而喻后,真真难能可贵,亦见吾族后辈有幸。
     正如你们在成立“丛氏研讨会”宗旨上所言:“慎终追远,弘扬祖德,联络宗谊,善启后世”。是的,国之兴,在有史鉴忠奸;邑之富,在有志示劝惩,而宗族之旺盛,在有谱传以励后辈。你们所进行的是一件前有古人,后鲜继者之中华千年黄炎一脉之大业。百宗千族亿万后裔知耻知奋之日,才是我华夏民族振兴之时。
     松坡,思绪万千,提笔难叙,好在半月后我将再返文登,见时详谈。总之,“丛氏源谭”的出版,一定会在族人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届时,关心宗谱大业,就不是我等几十人了,至于正式成立“丛氏基金会”、“丛氏宗谱家乘续修委员会”及修祠、祭祖等事宜,也一定会得到族中众多有志有识之士的支持,而指日可待。
     关於第一部书的出版,费用我想还是由我捐赠,杯水车薪略表一个海外游子的心愿吧!
     顺颂
     编安
     荣滋于汉城  九八年三月十日
:荣滋先生现年四十六岁,幼禀家传。仁义笃孝。现居汉城,任“大华株式会社社长”。父讳振亭,字忠亮,原籍海阳县山水夼村,早年离乡国外经商,生前对乡里及华侨贡献良多,其家教甚严,为早期一代儒商。生有四子一女,现均居海外,功业立就,荣滋先生为其长子。

追 根 寻 祖
丛正里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人自然有始祖的。那么,我们民族的根在哪里?我的始祖在哪里?
     这些年来,那么多的中华儿女,包括早已飘落于异国他乡的海外赤子,都远涉重洋,寻根追源,到黄帝陵墓去拜谒华夏先祖。其心之切意之诚,常常拨动我的寻祖之心。
     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说,我们招远丛家的先祖是从文登搬来的。长大了,也把这话记得牢牢的。过去,我并不知道“天下丛氏宗文登“,但常常心系文登。因为我们是从文登搬来的。
     多少年来,我为一种乡情所致,要写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从一九八五年开始,我翻阅了一些相关的史志,在有关丛家村历史中,发现招远县志作了如下记载:
据文登县地名办公室资料《丛氏族谱》载:西汉大臣金日磾(音dī)因功历代受爵食邑,荣于子孙。至东汉延康元年(公元二二O年),曹丕篡汉称帝,屠杀汉朝旧臣。金氏十三世祖为避族诛,潜逃至东莱郡不夜。易姓丛,明万历年间,丛朝礼由丛家岘迁此定居,取名丛家。
     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根”,那些往日的传闻野史终于有了文字依据。我们是从文登搬来的并没有错,怪不得我们这个近千户丛姓的村庄,家家户户在大年五更里叩拜的最高先祖,都是“丛朝礼”。我终于知道了我的原姓是“金”而不是“丛”。从此,我常常在夜观星斗时,陷入一种深沉的冥思,不断遥想北国浩瀚的大漠,心中吟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这样去寻觅远祖的驰骋疆地。
     过去,我只知道曹丕这个人残暴,要杀弟弟曹植,逼得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那首“煮豆燃豆箕”的千古绝唱,却不知道他也要杀我的先祖,逼得他托攜家带口地逃离了京都。沿着这思路想下去,我常在朦胧中似梦非梦地与我的先祖相遇。我渴望与他神交和谈吐,问他在逃离京都后的千里跋涉中,遭受了何等磨难。后来,及后来的后来,是怎样衍繁了我们,在我们的骨血里又是如何注入他们的美德。我想与我的先人们探讨我们的原本初来,我想获得丛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湮灭了的隐秘。
     那年,我沿着秦始皇东巡的路线到“天尽头”去,在文登与荣成交界之处,我在路边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不夜”石碑。这无疑是我那先祖东逃后的落脚之地。于是,我用心中的历史联想,去填补那些漫长的岁月,一直延伸到我们招远丛家的始祖丛朝礼。
     多少年来,我常以丛姓小姓而自谦。但这些年来,在文坛、体坛乃至影视中,常见丛氏儿女崭露头角,或独当梁柱,为我中华民族贡奉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我的心头总是涌起一股股自豪感。为使我们的后代,不至“数典忘祖”,盼望有一位热心的丛氏儿女,能够广联天下的丛姓人,凝聚起一个心志:追寻千年丛氏足迹,完善国内外丛氏族谱,弘扬丛氏英烈功德,争作丛氏族人之杰。同心同德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一九九七年夏,文登丛松坡为修丛氏祖谱专程赴济南。同族相见,分外亲切。他正是我多年切盼的最为理想之人。知他三代蛰居陋室,撰修《丛氏族谱》,并同本族我的数位文登长辈们,早已开始了这项庄严而意义深远的工作。这使我这丛氏子孙感激涕零。
     从此,我的心更向往位居东海之滨的丛氏发祥地文登,更企盼千千万万个丛氏儿女,去创建自己的宏图大业,书写自己新的历史,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本文作者为文登立谱始祖德佑第二十四世孙、招远丛氏宗谱始祖朝礼第十四世孙)

天下丛氏宗文登
丛树乐
     文登古邑,姓氏繁多。丛氏一族,自古即为邑之望族。究其由来,丛姓虽非文登原始土著,但却是起源始于文登唯一姓氏。因而天下丛姓皆宗文登。据初步了解和推算,丛氏现在有人口约四十多万,分布在全国一百四十多个县市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已得知在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印度、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美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丛氏的后裔。
     丛姓的由来,历史久远,其后裔分布地区较广,有的支系和后裔,已不知其宗祖何人,其宗源何处,为此深感遗憾。寻祖求源,是为人子之首要大事。为了帮助我同祖同宗的丛氏后裔,解决这一历史问题,愿提拙笔浅谈我丛氏的宗祖和宗源的问题,望我丛氏族人与知者斧正之。
     关于丛姓氏族的宗祖问题,在《姓氏考略》中有二说:其一,“尧时有丛枝(见《庄子》)。”其二,“又相传,汉金日磾之后,迁山东省文登县之丛家岘,遂以为姓(见《池北偶谈》)。”两者一始尧时,一始汉代之后,现多数学者和族人,倾信于后者,因为《文登县志》关于丛璆墓的文中说:“武节将军文登县令丛璆墓,在城东北四十里柳林茔,有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一二八四年)墓志,文山长老丛法淳撰,进士邹琛书碑,叙丛氏宗族,称其始祖永为汉车骑将军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东迁浮居,泰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居丛家岘,永生二子,曰太曰宇,其后裔至璆,金贞祐时官武节将军,文登县令。”又《丛氏族谱序》中也说:“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然溯穷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茔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孙也。魏曹丕僭号黄初元年,吾姓始祖以汉旧勋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今陕西省临潼东北),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为丛姓,以名岘焉。不夜者文登之故号,岘由丛姓名也。文登有丛姓自此始,厥后生齿日繁。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O七年),永乃别籍分茔,卜邑北著棋山(今名正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
     以上两份记述,其内容基本相同,都说明丛氏为汉金日磾之后裔,魏黄初元年始东迁浮居,晋泰始元年始定居文登之丛家岘,改金姓为丛姓。两文也有不同之处。《文登县志》把金日磾之四十五代孙名永者,说成是魏黄初东迁,晋泰始定居文登丛家岘,改金姓为丛姓的始祖,此说经不起推敲,查金日磾在年十四岁入汉,时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离魏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其间为三百四十年,永既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那么每代之间只有七年多,这是不可能的,肯定永不是东迁的始祖。在《丛氏族谱序》中证实了《文登县志》所说错了。它说:“魏黄初元年吾始祖东迁……”但没有说始祖何人。可又说:“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O七年)永乃别籍分茔……”这说明了永乃宋大观时人。如果我们再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至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O七年)其间的一千二百二十八年,被四十五代均之,其每代的间距为二十七年多点,是近乎繁衍规律的。这肯定了永不是东迁和始改为丛姓的始祖。那谁是东迁和始改丛姓的始祖呢?现在找不到可考的线索,据有关的资料推断,东迁者可能为金日磾的十三代或十四代者,至文登丛家岘始改金姓为丛姓者,可能为金日磾之十四代或十五代者。
     综上述可以肯定:其一,丛姓乃为汉金日磾之后裔,这是宗祖;其二,丛姓由山东文登丛家岘始,这是宗源。
     在宗祖和宗源得到了肯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有关的史料中,向上去追寻比金日磾更早的宗祖。在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宗祖金日磾其人。
金日磾,字翁叔,匈奴人,为匈奴休屠王之子,被立为王太子(休屠王城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一带)。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匈奴单于伊稚斜怒,因居西方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被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虏杀数万人,欲召二王诛之,浑邪和休屠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迎之。因休屠王悔,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日磾就在此时被挟降汉,没入官,输黄门养马。久之,遇汉武帝(刘彻) 游宴赏马,两侧嫔妃甚众,伺马者皆眼过目迷,唯日磾牵马过殿下,目不忤视,容貌甚严。武帝异,问之,具以状对,武帝喜,即日拜为马监,迁侍中,又以休屠王做金人祭天,赐日磾姓金氏。金日磾侍奉武帝于左右,十数年无过失,武帝甚信爱之,拜日磾为车骑将军。后元元年(公元前八八年)夏六月,江充之余党侍仆射莽何罗谋反,逢武帝幸林光宫,莽何罗袖中藏刀,欲杀武帝。金日磾早察觉莽何罗图谋不轨,暗中盯视,窥见莽欲行刺,突出抱莽何罗缚之,投于殿下。武帝得救,日磾被封为秺侯。
     后元二年,武帝病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去病之异母弟)涕泣问武帝“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武帝说:“君未喻前画意邪?(武帝送霍光《周公辅成王之书》)立少主,君行周公之事。”(武帝所言之少主是年幼的弗陵)霍光推让说:“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推辞说:“臣匈奴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如是乃立弗陵为皇太子,隔日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杰受遣诏,共辅少主,领尚书事。武帝驾崩,弗陵即位是为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金日磾卒。
     金日磾虽匈奴人,但却是汉时的一位忠良。他在汉武帝身边,后无过失,深得武帝之信爱。武帝赐他宫女,他不近之,武帝欲纳其女于后宫,他不肯,笃慎如此。深得武帝心敬。而其后子孙忠孝,满门累世簪缨,七世二侯,门第之胜,京师鲜与比者。
     丛氏的远祖是黄帝轩辕。
     我们已知我们的宗祖金日磾是匈奴人,有关匈奴的祖系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索隐》说:“夏桀无道,汤放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北)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此说和上说虽然名字不同,但都证明了商汤灭夏后,夏桀的后裔北迁,成为匈奴的始祖。不论是獯粥还是淳维,他们都是姒姓,夏禹文命之后裔,夏禹是匈奴的宗祖。那么夏禹的宗祖又是谁呢?《史记•夏本纪》中说“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宗祖是黄帝轩辕。
     上述的宗祖和世系,勾划出丛姓氏族从下至上,从近至远比较系统的宗祖世系线来。也就是说,丛姓氏族的宗祖是金日磾,金日磾的宗祖是夏禹文命,夏禹文命的宗祖是黄帝轩辕,丛氏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子孙。
     天下丛氏宗源于文登
     丛姓氏族,是在晋泰始元年,由金姓迁至山东文登(不夜)丛家岘始改为丛姓的。泰始元年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古老的丛家岘其地名早已不存了,可不夜之古县址及其地名犹存。《丛氏族谱序》中“天下丛氏宗文登”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丛姓始于文登,当然也就宗源于文登了。
     关于丛氏在文登的分布和由文登外迁的情况,在现存谱书之前,是没有资料可查的,十三世之后至今也没有记载。现只能就所存谱书中所标记的,自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O 三年)至十三世的分布和迁徙的情况录列如下:
     丛氏在文登的分布,有五十多个自然村:天宝宫(今北宫村)、西门里(今生产村)、排楼下、香水庵、南林(今毕家林村)、凉水湾、七里河、小五里头、大五里头、后村、西子城、夼北、七里汤、新发庄、古场、草场、山后、姜格庄、东郭格庄、西郭格庄、河格庄、崮头集、南崮头、东於疃、西於疃、南於疃、大宅头、马山、歇驾夼、官道北、下徐村、水道、冷家、客楼、慈口观、金格庄、套河庄(今大床村)、刘家庄、郭家店子、赵家床、西嶅、张家埠、滩西头、朱家庄、北床、九里水头、柳林、山马、段家庄、泊子、道头、阮疃、荆家庄、卧龙、窦家头、小北山、草庙子、万石山等。其中有的村名今已变更或不存。
丛氏由文登向外迁徙情况:
一、迁往东北关外朝阳县:
十世(根据谱书以丛德佑祖为第一世计)丛朝议者始迁,十一世萑;十二世金;十三世世松、世林。
二、迁往山东省昌邑县东永安庄:五世丛刚者始迁,六世祥、山(迁潍县安固庄)、浩文(迁昌乐县丛家阳阜)浩贤;七世树本、政(迁潍县北寨里)、树、英、赐、辉;八世桂源、铎、凡、望、贇、景、栾、海、盘;九世菊世、国辅、卓、虞舜、汤民、国佐、国成、世卿、世重、龙、虎、豹(迁山东临朐丛家河)、文通、文学、文秀、智、惠、坠、廷美、廷玉、廷宝、廷玺、廷王尔、廷璧;十世文宣、文隆、文粹、文昌、朝存、朝吉、朝祀、尚志、久先、学(迁潍县小庄子村)、孝、悌、忠、信、鼎、楷、勤、辛、光浦、光耀、光禄、光用、彦周、彦正、彦灵、虎、来、盛、桂、由、朴、梅、铖、铁、昭、公、教、咨、孝、政、尚仁、尚义、尚礼、尚志、尚职、尚周、尚简、尚古、尚国、尚德。(根据潍坊丛氏谱书,只录至十世。)
三、迁往山东省招远县丛家:六世丛皓者始迁,七世清、汉、洁、江;八世智、部;九世敬、榖、蒙、良相、旺;十世朝礼、朝重、务重、朝举、朝贵、杞舜、庭爵;十一世曰邻、曰纯、曰祥、连华、良贵;十二世之均、之臣、之有、之法、之连、之平、允贡、允显、利明、利有;十三世世英、世干、世持、嘉祥、嘉谋、嘉猷、嘉言、生梅、生白、生成、生芳。
四、迁往山东省海阳县邢村:十二世嶟者始迁,十三世宗正、宗芳。
五、迁往山东省牟平县沙湾庄(谱载为沙河庄现名为沙湾庄):六世丛庆、丛奉始迁,七世仓、良、全、德、洋、澄、登、爽;八世林、槟、桅、椽、棚、信、都、溟、洪、海、津;九世换、佃、来、性、崇、思善、代、伸、渐、淳、签、遇、照;十世九经、九叙、文通、文讲;十一世中美、中莉、徽成、二成、三成;十二世柏、桧、松、之秀、之茂、之炳;十三世世甲、容、宁、密、宛、宜、宿。
六、迁往山东省蓬莱县安香社:六世丛宁、丛嵩始迁,其后裔不详。
七、迁往山省威海市凤林村:十世丛天锡者始迁,十一世中华、中明、中芳;十二世毓珂、毓秀、毓瑚、毓琳、毓琦、毓珍、毓璞、毓琮、毓玖、毓琬、毓   、毓瑛;十三世秉忠、秉孝、秉廉、秉洁、秉坚、秉文、秉静、秉义、秉智、秉慧、元直、元真、元权、元贞、元煜、元灿、元焕、元辉、元炳、秉信、秉礼、芹生、斐生、莲生、震生、荷生、克明、克仁、克谐、克宾、克宽、克友、克顺。
八、迁往威海市徐家疃:十世丛天爵者始迁,十一世中胜、中魁、中元;十二世革华、焕、彩、延隆、延桢、延畅、延令、延庆、延祉、延福、延禄、延禧、十三世喆生、吉生、因生、珍生、乔生、芳生、惠生、奇生、玉生、秀生、  生、馨生、梅生、嵩生、岳生、桂生、灿生、祥生、祈生、  生、祚生、世明、世铎、忠(迁四香水庵)、世求、世贞、世宠。
九、迁往威海杨家台:十世丛天伦始迁,十一世中    ;十二世延寿;十三世勉生、勤生。
十、迁往山东省荣成县丛家庄:十世丛大经始迁,十一世中良、中政;十二世肇生、肇宗、肇言、肇判;十三世敛福、锡福、膺福、分福、现福、伟福、招福、录福、辉福、洪福、耀福。
十一、迁往荣成县高落山后:十世丛大纯始迁,十一世中宏、中行;十二世肇有、肇进、肇连;十三世不详。
十二、迁往荣成县报信村:十世丛大材始迁,十一世海坤;十二世可受、可均、可任、可兴;十三世是瑚、是琏、是琮、是瑛、是珍、是球、是琪、是瑨、是璋。
十三、迁往威海城里:十二世丛峒者始迁,十三世得仁、体仁。
十四、迁往荣城县林家流、小堆、八里王家、南子城、涧北头、东于家夼、西于家夼等村,其始迁者和其后裔皆不详。
十五、据说,九世丛思锦者,岁进士。明末官福建省南平县时纳妾生子。思锦卒后,留下丛氏后裔一支于南平县。
上述的迁徙和分布情况,仅限于谱中所标记者。这肯定不是分布和外迁的全部,至于外迁者之后裔,由迁址再外迁和扩散的情况就更无所知了。但上录的分布和迁徙情况,如能给我丛氏后人提供查寻找到自己的宗祖和世系的话,则是我等之最大欣慰。
丛姓氏族,起始于文登,经过繁衍生息,分布扩散天下。故有“天下丛氏源于文登”之说。

丛氏始祖东迁考
丛树乐
在《丛氏族谱•姓源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然溯穷其自始金氏。柳林先茔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孙也。魏黄初元年,吾始祖以汉旧勋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丛姓以名岘焉。不夜者文登之故名。岘由丛姓名也,文登有丛姓自此始。”
读上文之后,有两点发人深思。其一,为什么汉的旧勋苗裔就要避乱?其二,金氏东迁至文登后,为什么要改金姓为丛姓?
查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是汉亡魏立之年。在此之前,后汉献帝刘协,是一个挂名的皇帝,汉已名存实亡,魏王曹操代汉既成事实。此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献帝自登基,是为魏文帝。
这一更朝换代的大事件,并没有经过什么兵戈动乱,对汉的旧勋苗裔也没有采取什么敌对行动。此时之乱只是魏、蜀、吴三国之争的兵乱,这时对汉的旧勋苗裔也无什么影响。所以就更觉得金氏以汉旧勋苗裔避乱东迁,改金姓为丛姓的原因不明。
阅《三国志•魏书》在《武帝纪》中有这样一段注录:《三辅决录注》曰:“时(指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二一八年),有京兆金祎,字德伟,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纪字季行,少有美名,为丞相椽,王甚敬异之,迁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祎慷慨有日磾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间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疆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文然等率杂人及家僮千余人,夜烧门攻必。祎遣人为内应,射必中肩。必不知攻者为谁?以素与祎善、走投祎,夜唤德伟。祎家不知是必,谓为文然等,错应曰:“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必乃更他路奔。一曰:“必欲投祎,其帐下督谓必曰:‘今日事竟知谁门而投入乎?’扶必奔南城。会天明必犹在,文然等众散,故败。后十余日,必竟以创死。”
《献帝春秋》曰:“收纪、晃等将斩之。纪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群儿所误耳!’晃顿首搏颊以至于死。”
《山阳公载记》曰:“王闻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以为救火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通钅监辑览》也说:“少府耿纪,字季行,秉元孙,司直韦晃,太医吉本,吉氏周尹吉甫之后等起兵讨曹操,不克死之。时京兆金祎,字德伟,日磾之后,自以世为汉臣,乃发愤与纪等起兵,欲挟天子以伐魏,南援刘备,不克死。”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离金氏东迁也就是曹丕即位的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仅一年之隔,我认为金氏东迁与此事件有着重要关连。
《人名大辞典》在耿纪、韦晃、吉本的条下,皆言事败被夷三族。
古时,犯了谋反之罪者,都要诛连三族的。金祎被杀虽未言夷三族,当不会受到例外。
据推断,虽不知金祎时为何官职?但他和他的家属,或一部分,在发事时居许昌。因为王必受伤后欲投金祎家,在门外呼唤金祎的字名。证明了金祎及其家时在许昌。《魏书》和《通钅监辑览》等很多史料中,都强调了金祎为京兆人,可以说金祎及其家时在许昌,其三族之人仍居京兆。这与《丛氏族谱》中所言。“其始祖金姓,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之北)因避乱东迁……”的记载,其姓氏和地名都相吻合。可以联想到,当时许昌事发而败,金祎被杀而诛三族。其京兆的三族之人怎不惊恐?况且魏王曹操盛怒,命汉百官到邺(曹操的封地,后为魏都,故城在今河南临章县西),借在发事中救火和不救火者杀了一大批汉臣,从而镇压了忠于汉室的官员,身为此事件主谋者之一的金祎的三族之人,闻讯后怎能不设法避难?可见金祎反曹事件应是金氏东迁的主要原因。但有一点要说明,就是事件和金氏东迁的年时不附,相隔一年。我认为这不会否定了此事件和金氏东迁的关系,因为金祎出事后,其京兆三族之人,虽会马上作出避难的谋划,但不一定马上作出东迁逃难的决定。因为他们对除曹兴汉还抱有一线的希望,加上京兆为汉故都之地,也是汉的旧勋集居之地,金祎的三族之人中,有先辗转于长安附近是可能的,也是有其条件的。待到曹丕代汉建号黄初之时,才决定东迁是在情理之中之事。
东迁自魏黄初始,经过了四十五年的展转,过着浮居漂泊的生活。这期间他们是曹魏的罪人,肯定是要隐名埋姓的。至晋泰始初,才到了胶东半岛之东端文登的丛家岘,改金姓为丛姓。其时司马炎已逼魏元帝曹奂让了国,晋已代魏了,金姓不改为丛姓也无什么危险了。但因地处东陲的文登,待改朝换代的消息到达后,其金姓已改为丛姓了。
还有一点需要考证,就是金姓改丛姓和丛家岘这一地名的关系,是金姓以丛家岘地名命丛姓呢,还是金姓改为丛姓后命地名为丛家岘呢,《丛氏族谱》中说:“……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丛姓以名岘焉。……岘由丛姓名也。”就是说,金姓改丛姓后以姓而名地为丛家岘。我认为此说可能有误,因为古时的姓氏多因国、因官、因地而取,而因地取姓者尤多。况且金氏到达文登后,如无其因不一定必要改为丛姓,别姓为何不可?也不会凭空想出个丛姓来,因此先改丛姓而名其地是不合乎逻辑的。查“岘”字为小而险的山或岭。文登地势为丘陵多山地区,以岘命名的村庄者多处。如楚岘、桃花岘、黄龙岘等。丛家岘的地名现虽不存,但有其地名是肯定的。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金氏到达丛家岘时,丛家岘其名中肯定无其“家”字,如果那时名丛家岘的话,那就已有丛姓人家在那儿居住了。就如王家庄、李家疃、赵家屯等地名一样,必先有其姓之人家居住而得名。据此,金氏到达此地之前,此地名应为“丛岘”,如同河北邯郸之“丛台”一样,因多台而名。文登是多山多丘陵的地貌,金氏到达后居于丛岘,丛岘有了人家,因以“丛家岘”名焉。
以上之考析,可能有错误之处,望族人正之。

丛氏二十字辈份考
丛仲隅
丛归昌撰《留字定名叙》云,间尝阅历吾丛氏世表,窃因命名之故而慨然矣。凡有后嗣者,不可不多读书也。远稽先世,读书者多,名皆有序,亦有取义。近观当时,读书者少,名乏取义,亦多重复。既昧乎谱牒家乘,安识夫名教纲常?倘终任其凌躐而弗之正,则后裔疑于前人,侄辈亦疑于叔伯,奚以明伦理哉!同治丙寅正月,族人瀛石占熬公,致仕回籍。与众昆季参订二十字,以为后嗣命名之次。仰阖族遵行之。盖一为睦族计,一为修谱计。请自始祖以下十九世起,署其字如左,亦酌其字之宜焉。
珠下树上滋下培上日下
龙下章下锡上宠下年上
伦下常下敦上自上厚下
昭上穆下序上相上传上
编者注:年、昭原订为上,后以谱中前辈已有,故改为下以别之。
用固定之字,规范世系。上自皇族,下至黎民百姓,已早有先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规定,凡东宫及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自定,合二字为名。已载之《玉牒》。如永乐以下诸帝,因皆系朱棣之子孙,他们的名字,行辈就清楚的排列出来。洪熙(高炽)、宣德(瞻基)、正统(祁镇)、景泰(祁钰)、天顺(祁镇)成化(见深)、弘治(祐樘)、正德(厚照)、嘉靖(厚熜)、隆庆(载  )、万历(翊钧)、泰昌(常洛)、天启(由校)、崇祯(由检)。共十四帝,十世其行辈为高瞻祁见    祐厚载翊常由。
根据丛归昌所撰《留字定名叙》云,同治五年,迁居于口外朝阳族人占鳌公回籍祭祖,与众昆季参订留字命名二十字。当时原宗祠续修工程举步维艰。占鳌公目睹因境,慷慨解囊,捐白银二百两筑修。同时有关宗祠、祖茔之祭祀章程,也在此时此公之参与下制定并完善之。同治八年,宗祠续修竣工。有关丛氏阖族祖茔春秋两祭,宗祠年节拜宗大典及后代命名,续修支谱等事宜,均各循规而行。
留字定名至今百有余年,我丛氏支派繁衍,同一行辈长支晚支,出生年代相差悬殊。据近年调查,文登市葛家镇于疃村,与牟平姜格庄镇沙湾庄,两村丛氏长幼竟差十代。再者散居全国各地族人,因迁徙年代不同及通讯条件所限,留字定名不可能全族都知而共守,因之各自为政在所难免。据丛瀛洲撰《丛氏世表》附记知:辽宁省丹东市黄柏树村即有他们自定之二十字,为德显继世永,守常福志新,万懋启国裕,际克思秉文。牟平姜格庄镇双林前村,自定十字。为承先延毓庆,昭德绍芳辉。潍坊昌邑刚祖后裔则以五言八句为序,后又定五言十句,延续至三十九世,一句一世。自二十一世起为“传延怀明训”,二十二世为“兴顺乐书田”,二十三世为“兰梦忻滋浦”,二十四世为“湘鸿悦临川”,二十五世为“秉谦维殿阁”,二十六世为“建修锡珍源”,二十七世为“翰儒昌邦俊”,二十八世为“连芳汝绍年”,二十九世为“承先仁义礼”,三十世为“常美孝忠全”,三十一世为“温良恭俭让”,三十二世为“恩泽卿秀贤”,三十三世为“旭晖英苗萃”,三十四世为“昭教育童娟”,三十五世为“盛庆环宇穆”,三十六世为“乾坤序平安”,三十七世为“善科勤勇慧”,三十八世为“河汉远秋千”。每一行辈五字通用,增加了动量,减少了重名之虞,颇具新颖。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郑杖子村(原名丛家香坊),也有二十字为焕、振、先、庭、运、新、联、喜、起、芳、宝、光、开、若、丽、良、产、毓、丕、昌。也自十九世起。
留字定名二十字,颇似一首五言诗,既对仗又押韵。珠字取美玉明珠之义。树字取成语“谢家宝树”之典。东晋谢安问其侄曰:为何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侄,出类拔萃。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陛耳。后来人们都把优秀之子弟,称为“玉树”或“宝树”。珠、树二字象征子弟。第二句龙、章。龙者望子成龙、章者与璋通用。璋为美好玉器,古人贺友生子,均曰“弄璋之喜”。锡字古时与赐字通用。前二句十字即:珠、树滋生培育之日,自是龙、璋受到国家赏赐恩宠之年。后二句伦常为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之总称。昭穆为古宗庙祭祀典章之序列。此十字要求后代子孙,除对国尽忠、对父母尽孝外,族中邻里、家庭务要敦厚之风常存,如此昭穆之序,则永传千秋万代矣。
统观此二十字,无富贵荣华之辞,前十字重以“才”。后十字重以“德”。德才兼备乃前辈对子孙之厚望,用意深远。
以上为个人浅见,不妥之处,希吾丛氏博雅贤达,不吝赐教,幸甚!

丛氏始祖迁徙图说明
丛树乐
一、黄帝轩辕,乃少典氏,(神农炎帝时诸侯)有熊国(国在今河南新郑之北)国君之子。生於寿丘(今山东曲阜之东),居於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因名轩辕。
二、黄帝都涿鹿(今河北涿县)。
三、黄帝元妃西陵氏,生子名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泸水,今之泸江,在今四川之宜宾至泸州一带)。
四、帝颛顼,昌意之子,黄帝之孙,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五、帝禹,鲧之子,颛顼之孙,鲧为尧时诸侯,国在方外(即蒿山)之南的阳翟(今河南禹县)。
六、帝禹生於石纽(今四川之北川西北)。
七、帝禹都安邑(今山西之夏县)。
八、汤放夏桀於鸣条(今山西夏县之西北)。
九、汤立禹之后裔封孤竹(今北京和秦皇岛之间)。
十、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索隐》:“淳维殷时奔北边”。《括地谱》:“夏桀无道,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中国谓之匈奴。”
十一、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攻匈奴,获单于之子,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之子,收休屠王(国在今甘肃省民勤县)祭天金人。得胡首万八千级。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欲召浑邪、休屠二王诛之。二王恐,谋降汉,后休屠王反悔,浑邪杀休屠,并将其属众降汉至长安。
十二、休屠王之太子降汉后,没入黄门,因有功被武帝重用,赐金姓名日磾后迁升为   秺侯,武帝崩,金日磾同霍光共辅年幼的昭帝。
十三、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八年)金日磾之后金祎等举事许昌反曹操,败死,诛连金氏旧勋。魏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金氏一支,由长安之万年东逃,至晋泰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到达山东之不夜(今文登)改为丛姓,其卜邑命名为丛家岘。
见前影像(一)

丰山丛公像赞
维公之才,以屯之纶;维公之德,畅坤之支;,维公之量,包泰之荒,维公之术,明革之时;故其给事黄门,匪躬於蹇。提师边境,得首于明。夷秩银台,而申巽之命。总漕运而平谦之施,拜司空而嘉遁,归故里而欢颐,其知公者必以吾言为无妄而信其履,不知公者则亦将谛视震悚而索诸渐之仪也耶。
乡晚生,濮阳李廷相题
(二)

六世祖像赞
丛仲隅
民间广传少保公,
而立科甲一书生。
十年台谏诤臣骨,
半世戎马儒将风。
当年庐风怀恩德,
身后甘陕赖以宁。
留得眉宇英武气,
胜过华夏田万顷。

金日磾传
(漠兰台令史班固撰)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挚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怒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封昆邪王为列侯。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于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俱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尚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
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书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于氏”。日磾每见书常拜响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厢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亻卒胡投何罗殿下,得擒缚之,穷治皆伏辜,由是著忠孝节。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人,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日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光以女妻日磾嗣子赏。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赏为奉车、建为驸马都尉。及赏嗣侯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耶?”霍光对曰:“赏自嗣父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先帝即位,赏为太仆,霍氏有事萌芽,上书去妻,上亦自哀之,独得不坐。元帝时为光禄熏薨,亡子,国除,元始中继绝世,封建孙当为秺侯,奉日磾后。
初,日磾所将俱降弟伦,字少卿,为黄门郎,早卒。日磾两子贵,及孙则衰矣,而伦后嗣遂盛,子安上贵显封侯。
安上字子侯,少为侍中,惇笃有智,宣帝爱之。颇与发举楚王延寿反谋,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后霍氏反,安上传禁门闼,无内霍氏亲属,封为都成侯,至建章卫尉。薨赐冢茔杜陵,谥曰敬侯。四子,常、敞、岑、明。
岑、明皆为诸曹中郎将,常为光禄大夫。元帝为太子时,敞为中庶子,幸有宠,帝即位,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元帝崩,故事,近臣皆随陵为园郎,敞以世名忠孝,太后诏留侍成帝,为奉车水衡都尉,至卫尉。敞为人正直,敢犯颜色,左右惮之,惟上亦难焉。病甚,上使使者问所欲,以弟岑为托。上诏岑,拜为(郎)使主客(官名属鸿胪、主胡客也)。敞子涉本为左曹,上拜涉为侍中,使待幸绿车载送卫尉舍。须臾卒,敞三子,涉、参、饶。
涉明经俭节,诸儒称之。成帝时为侍中骑都尉,领三辅胡越骑。哀帝即位,为奉车部尉,至长信少府。而参使匈奴,匈奴中郎将,越骑校尉,关都尉,安定、东海太守。饶为越骑校尉。
涉两子,汤、融,皆侍中诸曹将大夫。而涉之从父弟钦举明经,为太子门大夫,哀帝即位,为大中大夫给事中,钦从父弟迁为尚书令,兄弟用事。帝祖母传太后崩,钦使护作职办,擢为泰山、弘农太守,著威名。平帝即位,征为大司马,司直、京兆尹。帝年幼,选为师友,大司徒孔光以明经高行为为孔氏师,京兆尹金钦以家世忠孝为金氏友。徙光禄大夫侍中,秩中二千石,封都成侯。
时王莽新诛平帝外家卫氏,诏明礼少府宗伯凤入说为人后之谊,白令公卿、将军、侍中朝臣并听,欲以内厉平帝而外塞百姓之议。钦与族昆弟秺侯当俱封。初,当曾祖父日磾传子节候赏,而钦祖父安上传子夷候常,皆亡子国绝,故莽封钦、当奉其后。当母南,即莽母功显君同产弟也。当上南大行为太夫人。钦因缘谓当:“诏书陈日磾功,亡有赏语。当名为以孙继祖也,自当为父、祖父立庙。赏故国君使大夫主其祭。”时甄邯在旁,庭叱钦,因劾奏曰:“钦幸得以通经术,超擢侍帷幄,重蒙厚恩,封袭爵号,知圣朝以世有为人后之谊。前遭故定陶太后背本逆天,孝哀不获厥福,乃者吕宽、卫宝复造奸谋,至于反逆,咸伏厥辜。太皇太后惩艾悼惧,逆天之咎,非圣诬法,大乱之殃,诚欲奉承天心,遵明圣制,专一为后之谊,以安天下之命,数临正殿,延见群臣,读习礼经。孙继祖者,谓亡正统持重者也。赏见嗣日磾,后成为君,持大宗重,则礼所谓“尊祖故敬宗,大宗不可以绝者也。钦自知与当俱拜同谊,即数扬言殿省中,教当云云。当即如其言,则钦亦欲为父明立庙而不入夷候常庙矣。进退异言,颇感众心,乱国大纲,开祸乱原,诬祖不孝,罪莫大焉。尤非大臣所宜,大不敬。秺侯当上母南为太夫人,失礼不敬”。莽白太后,下四辅、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皆曰:“钦宜以时即罪。”谒者诏钦诣诏狱,钦自杀。邯以纳纪国体,无所阿私,忠孝尤著,益封千户。更封长信少府涉子右曹汤为都成侯。汤受封日,不敢还归家,以明为人后之谊。益封之后,莽复用钦弟遵,封侯,历九卿位。
赞曰: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廷,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王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丛 兰 传 略
《据明史列传一百八十五卷》
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中官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先以罪摈斥,复夤缘还京。兰因清宁宫灾,疏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寻言:“吏部遵诏书,请擢用建言诖误诸臣,而明旨不尽从,非所以示信失仪被纠,请免送诏狱。畿内征徭繁重,富民规免他户代之,宜厘正。”章下所司,进兵科右给事中,都督佥事吴安以传奉得官,兰请罢之。时命拨团营军八千人修九门城濠,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迁通政参议。小王子犯大同,命经略紫荆、倒马诸关塞,蹊隧可通敌骑者百十所。正德三年,进左通政。明年冬,出理延绥屯田。安化王寘鐇反,兰奏陈十事中言:“文武官罚米者,鬻产不能偿,朝臣谪戌,刑官妄引新例锻炼成狱,没其家资。校尉遍行边塞,势焰薰灼,人不自保”。刘瑾大恶之,矫旨严责。给事中张瓒、御史汪赐等遂希旨劾兰。瑾方忧边事,置不问。数月,瑾诛,进通政使。俄擢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六年,陕西巡抚御史蓝章以四月寇乱移驻汉中。会河套有警,乃命兰兼管固靖等处军务。兰上言:“陕西起运粮草,数为大户侵牟,请委官押送。每镇请发内帑银数万,预买粮草。御史张彧清出田亩,请蠲免子粒,如弘治十八年以前科则。灵州监课,请照例开中,召商籴粮。军士折色,主者多克减。乞选委邻近有司散给。”从之。
是年冬,南机及河南岁侵,命兰往赈。未赴而河北贼自宿迁渡何,将逼凤阳。乃命兰以本官巡视庐、凤、滁、和,兼理赈济。河南白莲贼赵景隆自称宋王,掠归德,兰遣指挥石坚、知州张思齐等击斩之。九月,贼平。论功赉金币,增奉一级,召还理部事。部无侍郎缺,乃命添注。明年,大同有警,命巡视居庸、龙泉诸关。寻兼督宣、大军饷,进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山东军务。令内地皆筑堡,寇至收保如塞下。寇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以失事停半岁俸。
十年夏,改督漕运,寻兼巡抚江北。中官刘允取佛乌思藏,道兰境,入谒,辞不见。允需舟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兰驰疏极陈其害。不报,居四年,以事忤兵部尚书王琼,解漕务专任巡抚。宁安王宸濠反,兰移镇瓜州。十五年,迁南京工部尚书。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劾兰附江彬。帝以兰素清谨,释勿问。兰遂乞休去。卒,赠太子少保。
赞曰:明至英宗以后,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侈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李敏诸人斤斤为国惜财,抵抗近幸,以求纾民,然涓滴之助,无补漏卮 。国家当承平殷阜之世,侈心易萌。近习乘之。糜费日广。《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又曰:“不节若、则嗟若。”此恭俭之主所为凛凛也。
注:李敏诸人包括丛兰在内
附录:兰子丛磐听选寄乡友书
……张尚质之在吏部,总领众职何其势也,依附权瑾何其时也。得其门而入者幸也。凡遇推升,辄留意先君,以缔同年之雅。先君力辞之,不愿出其门而为党。昔总制之日,会司马之缺,朝廷以此官待先君也,寻诏取回京,居数日,先君纡徐待之。通无纳贿意。张永使人曰:兵部之升,必须进项,此今上意也。如无钱,张愿贷之,亦不求偿。先君辞谢之甚倨。后有漕运之命。以总制击转漕运,亦左迁也,任之六年,通计二品,八年而不转迁者,当时鲜有并之者。此皆先德之懿。不肖当终身诵之,而不敢一日不在念虑也。……
统观此段记述,足以证明,丛兰一生,不媚权贵,不通关节,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在一般官僚认为能出入刘瑾、张永之门为幸,而兰则认为耻。略承上意,少事贿赂,垂手可得兵部尚书之高职,而终不肯随波逐流,获取高位,违背心志,败壤名节。故终正德之朝,全节而告退,在当时是需要何等勇气,而承担何等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丛禾生传略
丛仲隅
(据其孙丛林所撰《追记我的祖父丛禾生先生》一文删节而成)
先生讳涟珠,一名宝清,字禾生。以字行世。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生于文登市北宫村。一九三九年夏病逝于文城。享年六十四岁。
先生启蒙于家塾。性文静,好读书。一九O二年八月以廪生资格参加济南乡试。未中,遂考入济南省立师范学堂,次年选为官费留日学生。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一九O五年夏,毕业回国。次年八月再次东渡,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十一月由同盟会领导成员《民报》编辑胡英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均有交往。并与黄兴在孙中山寓所密室内,拟定山东革命同志通讯密电码。翌年一月,山东提学司电调回国,任省视学职。一九一一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与在济同盟会员,四处奔走,运动响应,遂成立山东全省独立联合会,当选为联合会成员。
先生性淡泊,恶虚荣,于名利无所求。多次有出仕机会,均舍弃之。终生唯以教育为己任,矢志不移。一九一二年一月,烟台山东革命军政府,委以福山民政长职,他坚辞不受。连夜坐车扇子(一种带蓬用两头牲口驮的交通工具)悄然离烟。一九一二年二月,山东都督周自齐又欲委以临清、寿张民政长,又辞。一九一三年,省教育司长雷光宇任命为教育司第三科科长职。次年辞该职,专事师范教育。民国前,历任省立师范学堂东文教员,登州府劝学员省学务处视学,省立高等师范学堂学监兼教员。民元后,历任省教育司会计科副科长、第三科科长、省立女二师校长、省立六中校长兼教员、山东大学高中部主任兼教员。其中在省立六中任职最长,前后凡二十三年。
先生认为实业与教育,乃立国之本。而教育却为人所薄,人弃我取,决不可令此界冷落,故终生致力于教育。
先生除旧扬新,积极推行新学。一九O五年回国后,即着后实行。请莱阳留日进士王葵若、牟平曲荔齐、黄县丁佛言等写信给本县富绅望族,介绍国外情况,引发出国思想。并自费购置图书,馈赠劝导对象。又征得王季樵先生(王系清翰林,曾主考福建,官至吏部右侍郎。因保荐六君子之一林旭被革职)的赞助,由其引见东海关道何秋辇,分函各县介绍。亲赴胶东十余县发动引导,共得八十三人自费东渡。其中徐镜心、谢鸿寿、马秋仪等人均参加了同盟会,后成为山东革命之骨干。后又以省劝学员身份,倡导新学,改良私塾。
一九O五年冬,徐镜心、谢鸿寿、陈命官、于春暄等,抵制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朝留晶学生规则”。创办东牟公学,从事革命活动,因经费困难,先生慨然为之募银壹千余两,该校后来成为同盟会北方支部,对山东的教育事业,及民主革命运动、起了“发蒙振聩”之作用。
先生一生,主要耕耘在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任校长十二年,学监兼教员十一年。其间政局动荡,经费困难。但其殚思竭虑,积极经营,终使教师队伍中名流荟萃,学监范明枢先生、教务主任侯功备先生、训育主任葛象一先生等师资雄厚。因此六中在教育环境及教学水平方面,始终居全省之首。不仅培养出如何思源、刘道源、张含英、王近信等学者名流。还培养出了象徐鹏翥、田卫东这样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志士。至今鲁西南一带,仍有“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之说。盛赞六中办学水平及对社会之贡献。
先生治学严谨。招生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决不徇私情。由于六中名气大,考生特多,有不少优秀学生名落孙山,先生痛心学生失学,曾用办公费节余部分及其他财源,这充分补招了两个预科班。以增加一年学制,同时又导取满足诸学子升六中之希望。表现其对社会高度负责精神及惜才爱才之高尚情操。
对学校管理方面,除厉行节约,量力度支外,又坚持办“励学社”。如当今“教育基金会”性质。资金来源除社会各界资助外,号召教职员工量力捐献。先生率先将自己薪奉四分之一存入励学社,十二年一贯成为定制。捐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有时即使升入大学之优秀贫困学生,也能得到母校之资助,如后来任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治黄专家张含英,山大教授王近信等均受惠于励学社。考入北大,又赴歌伦比亚,成为一代名流。何思源先生对先生人品和奉献精神,终生钦佩,终生以恩师称之,当其就任山东省教育厅长后,就把第一月之薪俸八百元,全部交给母校。以示怀恩之情。
先生生活简朴,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对邻里亲属更侠肝义胆,尽力资助,自己则布衣布鞋,往返于济南至菏泽经常步行不坐汽车。一九二七年冬,军阀张宗昌横行齐鲁。原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辞职,张声言自兼。先生认为斯文扫地,愤然辞去山大附设高中部主任之职,虽生计维艰,亦不少悔。
先生博学多才,品德高洁,在鲁西民众中有“丛圣人”之美称,一九三七年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长倡议下,在省立六中校园中央为先生立碑纪念。抗战爆发学校西迁,先生年事已高,难以随行,又不愿连累学校,乃回原籍文登。
先生于一九三九年夏,病逝于文城。六中校长惊闻老校长去世,虽时值战乱,仍毅然决定召开追悼大会。菏泽行署及县府一般公务人员自发参加,中小学为之停课。当时专员及县长本不想参加,后见场面如此隆重,也不甘落后,急忙参加。追悼大会设在山西会馆戏楼前,中悬先生放大遗像。两边为南华中学教务主任王先进写的挽联。上联是“幼读诗书,长留东瀛,一生学术贯中西”,下联为“先管学政,后教曹南,三千子弟哭先生”。联经不仅高度概括了先生光辉的一生,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一位老教育家的哀思和痛悼。

丛可植传略
丛仲隅
公讳可植,字因之。清廪生,候选县丞。行于明崇祯,卒于清康熙晚期。乃明崇祯丙子举人,清顺治实授福建省晋江县令荫坤公之长子也。荫坤之守晋江,兴利除弊,朝野称廉。为官期年,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身后无力归葬,民自发捐资,始得柩归故里。崇祀名宦,晋位庙食,为一代贤吏。公秉先人遗德,发愤攻读。奈文星不耀,厄运接踵。三岁慈母见背,就养外家,中年失偶,老年丧子,集人生之三不幸于一身。科场失意,家道中落,不得已千里粤东作幕。其生计之坎坷,遭遇之悲惨,观其《丛氏族谱》序中之有关简述,令人不忍卒读。然而士穷愈见其节义。生平隆孝思,饬家猷,扬先烈,裕后昆,莫过于不惮拮据之难,不辞心力之瘁,遍历同宗,传访当世,历经数载,将我丛氏族谱续修。使自一世德佑,延至十二世(世括十三世),包罗全貌,历历在目,详细注明迁徙去向,俾备后世各支系在此基础上,再续各支支谱,知其根,延其序,上继少保兰祖、伯栋、思绍之未竟,下启族人续谱之范,功莫大焉。至于身为族长,创设祭田,捐赠锡羡(锡羡堂)。施为飨堂,以期春秋祭扫,不违祖制,对族中败类,觊觎祖产,谋而分肥者,儆其作崇,尤其次也。
鸣呼!倘公科场得意,仕途显达,将执笏庙堂,造福天下,将无暇及此。当年孔夫子,若为一国之相,又奚有《春秋》之作哉?

丛麟洲传略
丛仲隅
公讳麟洲、字韫石,小字金锁,生于清道光末年,卒于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清监生候选县丞,因支脉单薄,兼祧数叶,田产较丰。公治理有方,家道日隆,承先代遗风,又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威望自高。终光绪朝,顺理成为文登绅士之首。历任县令均尊重之,涉及地方事务,多咨询之,亦多采纳其意见。众绅士亦均以公之马首是瞻。故延及民国初年,方圆百里,城乡僻壤,老幼妇孺,无人不知文城天保宫(北宫)之锁老爷子。赞誉钦佩,流传甚广。
其在族中为族长。凡事秉公而断,无不折服。对族中子弟,关切倍至。文教尤为重视。延师设塾,不遗余力。族中青年天资好而贫困者,更加青睐,多方资助。在官场有关公文,自身文笔不能得心应手,更发誓要培训丛氏后裔读书成名。当时北宫学子之佼佼者,如丛禾生,丛智珠及公之三子,琯珠、琦珠、环珠等,均学业有成,不负厚望焉。
其对地方公益事业之贡献,盖因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乱纷仍,无人整理,文字资料寥若晨星,实一憾事。但就其知名之高,称誉之广,若无事绩何能如此。现仅存丛氏宗祠(今市博物馆)一处,为公倡导筹建。虽限于本族,亦足以就一斑而窥全豹矣。
丛氏宗祠,原依《优老堂》旧址。虽几经整修、终不尽人意。经公倡导,奔走跋涉,募集资金,一座气势雄伟格调颇高之新宗祠,终于光绪三十二年(一九O六年)落成于优老堂之西,与原宗祠合二为一。用地乃公私产捐献。工料为集资筹购。施工期间,躬亲监督,一丝不苟。据传说,大门四根石柱,必完全平落于石础之上,不许加垫,因质量要求太高,原筹资金只完成前后大殿而告罄,两厢於民国初年再筹续建。公于宗祠完工三年溘然长逝。身后又为辛亥革命,贡献三子,至今老人们论及此事,无不喟然长叹,感慨不已。鸣呼!因果之说其可信乎。

先父丛智珠传略
丛仲隅
先父讳智珠,字哲亭,号蔗青,野村,清廪生。生於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卒于一九四七年。享年七十岁。青年时代正值清末,政治腐败,列强侵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先父天资敏悟,刻苦攻读,受族长麟洲之资助与督诲,十九岁取得生员资格。此后废科举,兴学堂,曾肄业于济南警官学校。中途辍学(原因不详)。终晚清之世,家境贫寒,不得不一面攻读,一面教书以维生计,当时北宫学子,诸如丛禾生,琯珠兄弟三人均去日本留学深造。先父盖以祖父早逝,异母弟、妹均幼,身为长子无条件东渡。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先父参与文登琯珠为首的革命志士逐县令,组织革命军分政府之举,任秘书长之职。此后复辟势力发难,城陷、革命志士遭受杀害。幸鬓辫未剪,另有讹传丛哲亭被烧死于县衙中,乡兵放松搜捕,幸免遇难。
民国初年,继蒋成翰为文登高等小学堂校长达十年之久,后赵泮馨继任校长,仍在该校任教。迨至北伐战争结束,教育界更换所谓新派人物(即国民党委派之人物),二九年前后,与赵泮馨相继离职。赵出任商会会长,并筹办商业补习学校兼校长。先父任商会文牍,专职上下公文,书信。又兼职商校教员。抗战爆发,文城受敌机骚扰,政治中心南移张家产一带,商校停办,赋闲在家,曾在本村办过私塾,招收失学青年,不久因战乱而解散。文城沦陷后,原文登一小,后更名“模范小学”复课。受校长于地山之聘在该校任教员。不久即辞去。自民国初年延至抗战爆发。在文登教育界未间断耕耘了二十六个春秋。桃李满文荣,当不过誉。解放初曾与赵泮馨同被政府邀请,参加在林村召开之群众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坐。
先父除教书外,擅长书法。以行草楷书为佳,其中寸楷《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尤为时人所珍。作品多为文字之交者及情投意和者所得。否则虽重酬亦不可得,故社会存量较少。
总其一生,在文登绅士层,知识界,教育界其知名度,是与蒋成翰,赵泮馨齐名当世。不肖子与先父年令相差四十八岁,故对其生平知之甚少。今逢续修《丛氏宗谱》之际,略赘数言,以期在本族中不湮没其名足矣。
五律一首
民国九年清明节前一日北郊散步
晴晨来北郭  信步路多赊
宿雨溪唇涨  炊烟巷口斜
大地铺碧毯  野冢戴黄花
清明佳节近  闲情感物华。
整骨医院解霖源先生提供

辛亥革命文登丛氏十烈士
丛树乐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清宣统辛亥年八月十九日),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烈火在全中国燃烧了起来。适值清政府欲向德国借款三千万,以山东的土地作抵押之际,更激起了山东人民爱国反清的情绪。山东各地的同盟会员和革命志士,都积极投入了反清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十一月十三日(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山东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是日烟台也宣布独立。在文登,以丛琯珠为首的同盟会员,联络了其弟弟丛琦珠、丛环珠、进士出身的林基逵、学界名人曲前溪等革命者共一百二十八人,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八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了起义,夜间攻入了县署,驱逐了知县岳保树。成立了临时军政分府。丛琯珠被推为民政长,林基逵为审判厅长,丛琦珠为申判厅推事,丛环珠为学生军队长。文登光复,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
革命虽取得了胜利,但引起了保清顽固势力的仇视,在山东省的革命遭到了山东巡扶孙宝琦复辟事件的影响,曾在清廷度支部任职过的文登人吕彦枚见时机来临,即联络反动势力,打着“团练总局”的旗号,按户抽丁,组成了与革命军相对立的“乡兵”。他们於一九一二年二月七日(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围攻了县城。民政长丛琯珠等人,以为围城者多为受愚弄的平民百姓,不忍以兵戎见。加上学生军已向烟开赴,因此城被攻破。琯珠、琦珠等出城走散。琯珠行至城北胡家庄村被捕,当场被乱棍打死,又被烧尸,时年三十四岁。琦珠在城北莲花顶被俘,押至县城,惨遭严刑。环珠在发事之前,带学生军赴烟台,准备参加北伐,至城北二十里堡遭“乡兵”的伏击被捕。林基逵在“乡兵”攻城时,带其两个侄儿林均宝、林均实欲去疏导劝解“乡兵”之围,结果皆被绑缚,在二月十二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反革命刽子手将琦珠、环珠、林基逵叔侄等二十一名革命者,杀害於县城东北濠的树林中。同时复辟势力在全县搜捕革命者及其有关连的人和已剪掉辫子的人。他们先后又在葛家、汪疃等地杀害了三十七人。革命遭到暂时的失败。
辛亥革命在文登共牺牲了五十九名烈士,其中就有丛姓者十人。他们是: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皆县城北宫村人)、丛玳珠、丛玟珠(《文登县志》为珉珠)、丛玢珠、丛璐珠、丛树本(皆崮头集村人)、丛琳珠(草场村人)、丛敬齐(县城生产村人)。在这十位烈士之中,竟有其两户一门三烈士: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为同胞兄弟;丛玳珠、丛玟珠、丛玢珠也系同胞兄弟。其两家又皆系明工部尚书丛兰的后裔。两家住址虽相隔三十华里,但在政治上却有着相同的信念和志向。玳珠的父亲丛梓昂,是一位有名望的中医,常年在文登县城内坐堂行医,和琯珠家有着较密切的来往。丛梓昂又和学界名人曲前溪(辛亥革命烈士,佃里村人。)是两代儿女亲家。丛琯珠家和曲前溪又是相互敬慕的朋友。他们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都受着新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反清救国的观点上有着共识,所以辛亥革命一暴发。他们即组织起义。
琯珠、琦珠都曾留学于日本,琯珠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玳珠和玢珠在烟台工作。据说玳珠也加入了同盟会,烟台宣布独立后,玳珠和玢珠都在烟台军政府内任职,玳珠任靖海卫、石岛等处的总稽查,玢珠任靖海卫秘书兼侦探员。在文登的反革命复辟事件发生后,烟台军政府派玳珠和玢珠回文登察看情况,他们至文登境内遭捕,乡兵又对崮头集其家,进行了搜捕,玟珠排行为二,在家为农。因拥护革命和父亲梓昂小弟理珠都剪了辫子,结果玟珠和父亲梓昂都在家被捕,理珠被邻居用木箱抬了出来,梓昂被一同情的看守“乡兵”偷放了出来,玟珠被押赴葛家集。据说玳珠和玢珠也被押于葛家集,他们都受到了严刑拷打,逼供其同党。他们皆一言不答,最后皆遇难于葛家集。死后其身首离异,面目全非,无法认尸,所以他们之坟墓皆衣冠冢。可见复辟者的残暴之极。
综上可见,辛亥革命在文登,丛姓者起到了骨干作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填写了文登革命的历史,我们永远缅怀他们。
辛亥革命文登五十九烈士永垂不朽!
丛氏十烈士永垂不朽!

丰山奏议摘录
丛兰历官中外,所上封事共三百八十三篇。兰卒。子磐撮其切要者百有十一篇,厘为六卷,曰《丰山奏议》,略刻以行世。板尚存,但首尾残缺,完全者不及甚一。今择其可以证明史者附后,亦不能完具也。
崇实行以弭灾异疏
一曰借人才。臣闻,用人之得失,系国之轻重,而人才不可以不惜。臣伏见迩年以来,御史等官有因言事而落职者,有因公过而降调者。且言事者,虽一时狂悖而怀抱之忠荩,尤为可嘉。公过者,虽一时欠谨,而平素之干济,尤有可取。以数年灯窗辛勤涵养之才,亦欲於明时,竭犬马蝼蚁之心,一旦以微累小疵而去之,不亦深可惜耶!且人才难得,去留之际关系非轻,灾异之来,未必不由於此。如蒙乞敕该部,将近年以来官员,言事公过去官者,一一查出,具疏上请。已死者,或表其墓;无官者,或复其官;降调者,或照原职陛擢。以彰皇上弃瑕录用之德,以遵祖宗爱惜人才之意。则百官效职,和气交腾而灾异自消矣。伏望圣明留意。
二曰慎举错。臣闻,庶官之贤否,天下安危之所系。举错不可不慎也。臣伏见迩年以来天下官员之贤否,一付之抚按之考语,或上徹圣聪,或封送部院。据数字之褒贬为人才之进退,其法固为善矣。奈何主司有公私之殊,好恶有同异之偏。或有树私门之桃李者,或有厚亲昵之乡里者,或有受權贵之屬托者,究其旌淑之荣,及於公廉干济,别慝之辱及於贪酷污懦者固多。而谄谀奔競者濫叨溢美之词,贞芳笃实者反廁污辱之列。亦豈少哉?夫贤否不公,则举错必谬,灾异之来未必不由於此。如蒙乞敕吏部都察院转行,抚按等官,务要秉心至公,为国薦贤,凡於旌别人物多方咨访,循名求实,一字之褒必叙於某事某事为可信也;一字之贬亦叙於某事某事为可据也。不许徇私废公枉人误国。儻有奏报不公,事迹昭著,许部院常上官及臣等科道官指实举奏,量黜一二,以警其余,庶几贤否不淆,是非有当,而灾异不生矣。伏望聖明留意。
三曰宽民力。臣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力不可不宽也。臣伏见迩年以来,光禄寺收受白粮杂粮及厨料、果品、牲口等件,除正数及随粮纸扎板木家火外,又有太监宋玉、陈永安節次奏准,折罚银两,计本寺一年会计之数,共该罚银五六千两有余,岁复一岁,莫知纪极。且买办牲口,则有各处解纳银两;买办杂物,则有四库运到钱钞。前项银两止为修造使用。今见本寺天鹅池、家鹅池并酱房等处房屋俱已修理将完,所据折罚合当停止、况今天下在告灾,本等钱粮办纳不敷。(以下缺)
     四缺
五曰遵官制。臣仰惟我祖宗,法古建官,各有攸司。有一事则有一官,缺一官则废一事。一缺尚不可,况全缺者乎?诸司尚不可,而况言责者乎?窃见詹事府额设官员,内有左右司直郎、左右清纪郎、左右司谏,载在官制,明明可考,万世所当遵守者也。今皇太子出阁,凡在额设者,一一铨除,独此三等官员,至今尚缺。夫三者之职掌,亦言责者也。窃惟皇太子宗社之基本,天地民物之攸归,哲命之贻,圣功之养,正在蒙之之时,而可使左右无一言官乎?臣固知皇太子天生聪明,震德夙成,不俟於言矣。若夫辅导等官,当夫进讲进读之时,万一有言貌欠谨,动止失仪者,獨可无官以纠举之乎?此官不补,诚为缺典。如蒙乞敕该部,查照原额依数诠补,日随辅导官,侍列左右,庶几各官警俱,礼法整肃,而亦不失祖宗建官之深意矣。伏望圣明留意。
六曰去元恶。臣闻除恶在于务本,去邪在於勿疑。惟元恶不去,则大害不除。臣昔在草野,夙闻太监梁芳、韦兴、陈喜、汪直,或结党盗攘而耗蠹帑藏,或开惹边衅而遗患地方,排摈正直引用奸,(以下缺)
上文即丛兰因清宁宫灾发后面上书尽陈弭灾异的残术,在宏治十一年。

恳乞天恩取回出使内臣刘允疏
据淮安府邳州申称,乌思藏取佛,刘太监随带太监、僧人并锦衣卫指挥韦禄等一百三十九员名,船只五百有余,约该人夫一万余名,下程之类费用浩繁,要行睢宁县协济等因;随据睢宁县民朱轸等告称,邳州差人坐取接应乌思藏公干船只,人民尤惶不知所措,乞要分豁庶免流移等因;又据邳州、扬州仪真、徐州、高郵等卫,徐州、邳州并宿迁、宝应等州县钟吾、下邳、新安等驿遞,各亦申称,前项使客船只数多,合用人夫廪给口粮,下程等件无从措办,申乞豫为处给等因。到臣除行各府州查处外,臣於去岁,曾闻此官有此差遣,亦不知干何事也。兹者,据属官申呈之谍,闻行旅道路之言,乃知欲抵乌思藏取佛。窃谓佛之为教,乃虚无寂灭之法,惑世诬民之术,无父无君,异言异服,其於世道无补生民无益也久矣。纵有斯人,亦不足贵。况今万万无此者者乎!一旦辍左右奉侍之臣,涉荒远不毛之域,随从有数百余人,舟船有数百余艘,供给之费不赀,牽挽之夫逾万,加以宫室之大木方行,进贡之快船相续,以致比屋派夫见丁著役,数猶不敷,计无所出。探听之徒载道,呻吟之声盈耳,上下警惕,远近骚然。官吏思潜踪以少避,军民思闭户以茍延,洶洶弗靖莫甚於此。况当灾盗薦臻之余,公私匮竭之际,征科有禁,支领无门。前项使用,何从取给。今各该属累次控告,乞哀求援之状不忍见闻。臣以菲才,叨膺重寄,设若拱默自固,万一致有他虞,则上负圣恩,下失民望,其罪豈不愈多耶!伏望皇上悯念地方安危。关系匪轻。宸衷独断,纶音早降,将前项公差人员通行取回。则此风一播,人心自定,而我陛下崇正听言之休载之青史,传之后世,尧、舜、禹、文大圣不得专美於前矣。臣不胜恳切瞻仰,俟命之至。正德十二年。
添设将军以防边患疏
臣节该奉敕总制宣、大二镇并山西偏头、宁武、雁门三关边务,一应安边御敌长策,悉听便宜处置。钦此。钦遵外,切照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东西延袤五六百里,俱当西北之冲。虽有恒,岳一带山险,在雁门则有十八隘口,在宁武则有一望平坡,在偏头则孤悬境外。自古之难守者,莫过於此。今三关现有官军一万二千余,止是分守各关各口,未曾设有奇游官军往来截杀。各邑凡遇有警,止是征调邻兵应援。但东而大同,西而延绥往返之间千有余里,事虽至紧,一蹴难到,坐此之故,往往夫事。山西镇巡等官,因见去岁敌贼深入直至繁峙、五台等处,议奏添设游击将军一员,已奉钦依揀选官军二千,定委都指挥一员管领。但此等名器官卑權轻,号令难行,终亦不能济事。及照宁武关城西今岁创修堡城一座,内有官厅工农、营房,现在如蒙乞敕部计议,合无添设游击将军一员,照例请敕给与旗牌,仍於各关并太原振武镇西等卫,听其自行揀选,年力相应精锐官军一千员名,通前共湊三千,令其统领。如遇三关有警,往来截杀,仍听山西镇巡官调遣。或宣大延绥警急,照例前去策应。无事之时则於宁武关新修堡内住扎。但前项关隘地方宽漫 ,尚恐寇众,兵寡不敷捍御,合无仍令副总兵,再於前项各卫并各关,现在数内揀选二千或三千名为奇兵,听其统领与同游兵互相应援,若应选官军敢有恃势占吝阻壤边计,听抚安等官指实参奏拿问。其余遗下现在之数并各卫轮戍军丁,各州县上班土兵、民壮及各巡检司弓兵各分关隘,时常守把,合用器械马匹等件,俱令巡抚官置造买给。如此庶官军有统,战守有人,地方斯为有赖矣。正德九年。


明朝工部尚书丛兰的故事
碧浩
老人们都说,咱文登这地方,出不了帝王将相之才,可是明朝出了个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丛兰,是文登县的一个大人物。据说他是天上文曲星转世的,他从小与凡人不同。在文登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积善之家有余庆
明朝景泰年间,在文登县城东关,住着一户丛姓人家,主人叫丛实荣,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一天他到城西温泉去洗澡,拾到了一包金银首饰,他想失主一定会回来寻找的,就在原地等待到天黑也没等到失主。
后来他又到拾东西的地方一连等了好几天,也没有人来寻找。到后来听说,是一位姓蒋的典史家丢失的,实荣拿着金银首饰登门送还。
实荣有个儿子叫丛春,非常孝顺,心肠也好。家中挂着一幅被烟薰黑了的对联:“积善之家有余庆,资富能训以永年”。也不知是那辈子留下的,反正成了此家做人处世的传家宝。实荣老了,害热病,那年冬很暖和,实荣热燥,想吃冰清凉解热。丛春到离家二里多远的塔儿沟,取来刚结冻的薄冰给老人吃。白天取多了就溶化了,晚上要吃就晚上去取。那年年头不好闹饥荒,夜间有盗也有狼,他一点也不怕,一心想着父亲的病。三九天,实荣忽想起年轻时峰山顶上的雪最凉、最好吃,丛春就黑灯瞎火的爬到峰山顶去抓了几掰雪,急行回家给老人吃。有一天,风雪暴地,天黑了,不知那里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雪地里,快要冻死了,可谁也不敢招惹是非,怕死了人受连累。丛春上前看人还有气,就背着回了家,细心调理,把那人救活了。他的孝道和品德,远乡近邻都知道。连玉皇大帝也知道这是一个行善积德之家,就派了文曲星下凡,到他家投生。
“一品俺也不嫌乎”。
丛春的家在文登县城东关北头,皆称为“关北头”,是一个老实巴巴的庄稼人,家里生活并不富余,农闲时做豆腐卖,辛劳一年,却也温饱有余。明景泰丙子年,文曲星奉玉皇大帝之旨意转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降生在这个善良勤俭的农民家中。孩子降生,异香满室,丛春得子非常欢喜,起名叫丛兰。第二天雨还没有停,傍晌(中午),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准备按老风俗挂在门上,表示生子吉庆,将来可以挂帅或封相,宝剑又驱灾辟邪,以示祥瑞。他刚出门,见过道两边站立着两个身着官服的人,在过道中避雨,两官人将佩剑已挂在门中央的门鼻子上。丛春抬头一看门上已挂着宝剑,就不再挂了,转身要回内庭。两个官人一见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心中就明白了七八,一个说:“这户人家一定是生了孩子,这不是要挂剑么?”那个说:“要真是生了孩子我们两个六、七品的朝廷命官不就成了他的把门护卫了吗。”原来这两个官人一个是文登营的守备,一个是文登县知县,有事路过在此避雨。如是便喊回了丛春问道:“请问老丈,家中可有喜事么?”丛春忙恭手答道:“实不相瞒,家里生了个小男孩儿,刚才准备向门上挂剑,见二位官人的剑已挂上了,所以就不用挂了。”文登知县说:“老人家,你的福份不小呀,贵公子将来定有造化,我们是否可以看看令郎?”丛春忙道:“两位老爷,如不嫌弃的话,就请进屋看看无妨。”於是将两人引进了屋里,进内室抱出了孩子,两人一看孩子,眉清目秀,面相不凡,便连声称赞道:“这孩子将来最小也能当个九品官。”丛春的妻子刘氏在内室听到了两个官人的话,忙接着说:“不用九品官,就是一品俺也不嫌乎。”两个官人听了,又好笑又吃惊,心想丛春的内人以为品越多官就越大了,她那知一品是最大的官。惊的是她“一品也不嫌乎”。这和我们护门、挂剑这么巧合“这孩子一定不凡。”结果没出所料,丛兰最后确实成为官阶一品的朝廷命官。
小鬼也刮旋风帮忙
转眼六、七年过去了,丛兰到了上学的年纪,可家里供不起他上学读书,父母教他拿着笊子、草包到山中去搂草,帮助家中赶个锅灶。可丛兰偏偏喜欢念书,看人家孩子上私塾,他就偷偷地在窗外听。默默的背,学着在地上划写,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把父母叫他搂草的事,却忘到了脖子后面去了,天色晚了,草包还空空的,怎么回家交差呢?丛兰为难之时,神鬼都来帮忙,神差小鬼刮起旋风来,把草和树叶子旋成了一堆堆,丛兰就装满了小草包背回家。天天如此,谁也没发现。有一天他偷听先生读书被先生发觉了,先生一问,知道他已经学了不少的东西,先生喜欢的不得了,就和丛兰的父亲丛春商量叫丛兰上学读书,丛春说:“上学是好事,就是供不起。”先生说:“我就免费收了这个学生了。”
“让我把头抬起来”
丛兰天性聪颖,读私塾时,过目成诵,老师很喜欢他。什么天官、三式兵,钤、医术、算数,凡是老师有的书,他都读过了。私塾设在一个破庙里,一尊高大的泥塑神像,仰首坐在庙中央。丛兰一脚将毽子踢落在神像的头顶上,丛兰跳着向上够,只差一点点够不着。丛兰无意信口说:“把头低一低就好了。”神像的头果真的低了下来,丛兰取下了毽子又玩了一会儿就读书去了。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一天过去了,神像老是低着头太难受了,晚上就托梦给先生说:“丛大人叫我把头低下来已经低了一天了,真受不了,望先生告诉丛大人,叫我把头抬起来。”此梦先生连做了两次,先生觉得好怪,一大早就去庙中看了神像,果然是低着头。待丛兰一上学就问丛兰:“昨天你叫谁低头了?”丛兰说:“我没有叫谁低头呀?”先生就把梦中的事和去看神像低着头都说了。丛兰才想起昨天踢毽子的事,如何如何都告诉了先生,先生说:“你快去叫他把头抬起来。”丛兰忙跑到神像前说:“把头抬起来吧。”神像的头就又抬了起来。先生亲眼看到了此事,就知道丛兰将来一定不是一般之人。因此对丛兰的培育格外严格。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丛兰果然做了高官。
门后边有人说话
丛兰有个同学叫刘谕,两人从小就在一个私塾里读书,两人又都聪明过人。私塾的先生姓刘,名叫刘鉴,是一个饱学多识的老学究,人称为刘老夫子,他教了大半辈子书,从来还没有像丛兰和刘谕这样用功读书的学生。每天到私塾最早的是丛兰,没等老师起来,丛兰早在私塾中读书,先生觉得很奇怪的是,他每天晚上都把大门用大木栓闩得牢牢的,早上我不开门丛兰是怎么进来的?先生问丛兰,丛兰回答说:“每天我来时门就开着的。”先生听了心中犯嘀咕,我要仔细查个明白。一天刘老夫子闹肚子,一大早就蹲在门旁边茅房里,忽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又听见大门吱的一声开了,进来一个学生向私塾走去,刘老夫子忙提上裤子又听见门后边有人说话:“我当是丛尚书来了,原来是刘知府。”老夫子听了惊异的不得了,忙出来一看,门还关着,门后边什么人也没有,到私塾一看,是刘谕在那儿,不一会大门又吱的一声,丛兰也来了。老夫子心中明白了,门后边是神鬼说的话,门当然也是神鬼给开的了,我这两个学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因此他就格外用心在这两个学生身上。后来在明弘治三年庚科,丛兰和刘谕同榜登上进士。刘谕官至知府,丛兰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其老师刘鉴上了年纪,丛兰就把他奉养了起来,报答老师教育栽培之恩。
四盏灯笼又都亮了
丛兰的家离私塾有很远的一段路,那时人烟稀少,野兽奇多,教书的老先生很不放心,尤其是临近考比之前,丛兰每晚上都要到私塾来。老先生都在门中等候,每晚上老先生都看见在丛兰之前后各有两盏灯笼给照亮引路,可到了近前就不见了,这事老先生从没有对外人讲。有一天老先生忽然发现丛兰的引路灯笼只剩下了两盏,第二天还是两盏,就问丛兰说:“你近几天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丛兰说:“没做什么不好的事!”在老师的反复追问下,丛兰才想起了,说:“大前天在东村,有一个人要休妻,他不会写字,求我替他写休书,我就替他写了,除此之外再没什么事。”老师一听,知道为人写休书不是好事,触怒了神灵。先生说:“世道不好,男人不好的多,他要休老婆,你帮人拆散了夫妻,上天知道了,要惩罚你。”先生又叫丛兰快到东村去找那个人,就说休书上有两个错字,要改一改才行,待休书到手,就把它撕了。丛兰照着老师的说法做了,不几天,先生晚上又看到了丛兰前后的四盏灯笼又都亮了。
先“斩”后“奏”
丛兰的父亲丛春和丛兰的母亲刘氏,冬闲时做豆腐卖。快过大年了,一天丛春对丛兰说:“孩子,人家每年过年门上都贴红对子(春联),你今年十岁了,念了这几年书,能不能写幅对子咱也贴在门上热闹热闹?”丛兰说:“这还不好办,我就编个对联,写出来贴上就是了。”丛兰想,父亲是卖豆腐的,就编卖豆腐的吧。上联是“出门敲三梆”,下联是:“天下第一家”。横联是:“先斩后奏”。对子贴出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年。一天县太爷路过门口,看见了对联一惊,说:“好大的口气,只有皇亲国戚大官家才敢这么写,这是谁家,这么大的胆子。”丛春听说,吓坏了,认为是丛兰惹下了大祸,忙出门对县太爷说:“是儿子写的,他小孩子不懂事,请大老爷饶恕。”又忙叫出丛兰向县太爷认个错。县太爷一看,是一个乳毛未干的小孩子,便问他为什么编写了这么一幅对联,丛兰便认真的回答说:“我父亲是卖豆腐的,出门要敲木梆子,梆梆梆、梆梆梆,所以写出门敲三梆。”我父亲和母亲每天起得最早,忙这又忙那儿,晚上他们睡的最晚,可谓“天下第一家。”县太爷说:“这也罢了,可你为什么要写这先斩后奏呢?”丛兰说:“奏豆腐要先用盐斩子‘斩‘,斩完了再奏成豆腐,不是这样吗?(文登方言叫卤水为盐斩子,所以也叫斩豆腐;叫做豆腐为奏豆腐,所以把“做”字写成了“奏”字了)县太爷听了,觉得也没大错,反而说这孩子最聪明,将来必成大器。
押解南京王子
丛兰在明弘治三年考中了进士。做了好多年的官,领过兵,也打过仗,为皇帝出了很多力,立过汗马功劳。皇帝很器重他。丛兰为官耿直忠正,对贪官污吏奏章弹劾。如侍郎林凰、太常卿崔志端、都督佥事吴安等,都因丛兰的弹劾,一个个的倒了台。对忠臣志士爱护有加,如中官何文鼎,因直言获罪,丛兰不顾个人安危“合台谏救”,因此触怒了皇上而下狱,其志不挫。丛兰不依附权势,忤逆刘瑾,被排挤调至边疆延绥抗敌。他看到了边疆的敝病又奏本上“十事疏”,因此更触怒了刘瑾,幸而刘瑾事败被诛,丛兰因祸得福,由通政史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丛兰多次立功建勋,受皇封,在他老家文登城,立了好多的牌坊。丛兰为官既为皇帝效力,出谋划策,又为天下百姓着想。他写了三百八十多道本章给皇帝,很多被皇帝采纳了。皇帝觉得丛兰忠诚厚道,文武全才,就派他到南京去辅助王子。不久,有人告发王子要谋反,皇帝下了金牌令,命丛兰押解王子到北京大理寺受审。丛兰接到圣旨,心里犯了嘀咕,他想,王子是尊章守法的人,没有谋反的迹象,显然是有人诬告。到京三堂会审,落实王子没有谋反,必定无罪赦免,如果我按旨把王子捆绑押送京城,将来王子无罪,我必会得罪了王子。如果我不按旨捆绑钦犯王子又有欺君之罪。我这押解的差事太难了。怎么办呢,他想了老半天,才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将皇帝赐他参朝的象牙笏板,叫王子背手拿着,看上去和绑手一样,既不显眼又不失礼。休息和路宿,把笏板放下,行路再拿上。一路上他对王子倍加关照,招待周全。不几日到了北京一审,王子什么事也没有。王子回到南京后,觉得丛兰真不错,没有把他当罪人,一点也没损伤他的面子,一路上多亏了他的照顾,念其忠诚信义,就请封了丛兰为南京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几年后,丛兰被准告老还乡。嘉靖癸末年,玉皇大帝要召文曲星回天,丛兰就谢世了,时年六十八岁。皇上赐葬在文登县城北青石岗,坟前神道翁仲、石马、石羊、石虎两边成排,阙柱高大冲天(华表),真是气派宏伟,现在茔墓虽被毁坏,但墓地前边修了一座水库,留下了一泓清水,山谷中留下阵阵清风,在民间留下了诸多有关丛兰感人的故事。

丛日琮与太平庵
丛喜密
威海市区南郊二十里处的幽静山谷中,有一处颇有名气的古建筑——太平庵古庙群,其建筑古朴而宏伟。主要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三官庙为主的庙群和龙王庙。三官庙(祀奉天、地、水三官,亦称三元庙)建在谷中溪水北岸阳坡上,与三官庙相毗邻的有关帝庙、蚕姑庙、娘娘庙,娘娘庙前的岁堂,塑有神涂、郁墨两尊把门将军。四棵古柏分植两侧(现只存两棵)。庙门右边的红色粉墙上,嵌有一块长方形碑刻,记载着庙的建造情况。庙前沿坡而下一百五十米处,南照山下山涧北涯,建有飞鹤欲翔并挂有风铃颇具风致的座南朝北的戏楼一座。三官庙东侧山腰陡崖之上建有龙王庙,从三官庙向东绕山础东行,然后北转,须拾三十二级陡峭、石阶始可达山顶,祀奉龙王及鱼、虾等海灵。西侧是庙中主持等人的住宅,宅前两棵银杏树高大挺拔,杆粗可两人合围(现仅存一棵)。
就地形而言,太平庵的整个建筑群都座落在坐西朝东、迂回曲折的山夼中。而山夼东部入口处,又有一座小山屏蔽于前,可谓青山环抱、绿树掩映,实为一处幽雅之所在。游人到此,必须几经曲折,绕过小山,方能进入谷中,一睹这一古建住群的雄姿。故太平庵所在之地虽非名山大川,山势也不算高大险峻,但到此一游,却每每给人以“深山藏古寺,碧水映岑楼”之感。<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丛氏源潭第二部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