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族动态 > 家族要闻 >

丛松坡先生应邀深圳卫视做时长40分钟“姓氏文化探秘”节目录制
2020-07-13 14:03:45


陈姓

陈姓以六千多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是南方及海外华人的大姓,有"陈林半天下"之称。南方地区和海外华人位居第一, 港澳台地区陈姓350万,海外华人陈姓人口约1500万左右。全球陈姓约9800多万左右。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陈林半天下说法的由来:陈姓福建广东第一大姓,福建是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陈,南方第一姓;林,福建特色姓;陈、林作为福建第一、第二大姓,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源流一   胡公满 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封于陈地,建立陈国,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灭亡,陈国的国民以国名为氏陈氏。
源流二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愍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和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的陈氏。
 
南方陈氏的形成。迁移和发展(南北朝南迁、北宋南迁)南渡。
1、先秦时期,陈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区,
2、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3、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西晋末年,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晋唐开闽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时有颍川陈寔公六世孙、于晋永嘉二年(308年)由光州固始县南渡入闽,初寓居福州乌石山,陈润后迁长乐岱边,再迁闽侯居住。
唐初期、中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陈元光,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
主要宗脉
陈霸先(503-559),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陈武帝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元光、陈政长子,承父职代领戍闽唐军。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廷派遣将军陈政(陈寔长子陈纪后裔)率军队南下平定叛乱。陈政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唐咸享元年(670年),朝庭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光州固始籍58姓军校南下支援。陈元光承父职代领戍闽唐军对创建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漳州百姓所称颂,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义门开基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义门陈氏是发源于江西德安县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公元832年,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义门陈氏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江右陈氏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宋嘉佑七年,出于抑制江右陈氏和封建统治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江右陈氏分庄天下。最后江右陈氏分为天下291庄,遍布全国。
广州陈家大宗祠
最大的祠堂。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曹姓
2016年百家姓排名第三十二。占全国人口0.59%,总人口约730余万。曹姓在川甘地区和中原比较兴盛,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四川,甘肃三省。
源流一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之弟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参即其后人。
源流二
源于官位。高阳氏的后代,先是颛顼曾孙吴回之孙安被封在曹国(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一支曹姓得姓之始,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邹城境内,灭于楚)。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 
源流三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匈奴曹姓。《晋书》载记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又载有贰城胡曹寅献马3000匹,北魏初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人,入蒲子(今山西省隰县),推曹龙为大单于。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后秦,人平阳,曹弘被推为大单于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主要宗脉
树绩关中,振平阳千载之武;修名邺下,冠河东八斗之才。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曹参,佐高祖定天下而封侯。清靖堂。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谢灵运曾言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八斗堂。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萧规曹随: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曾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爵至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姓
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这是一副王氏祠堂的常用联,谈王氏之盛,离不开乌衣巷口兰亭序,三槐王氏三公家。
王姓的起源
天下第一大姓王氏,大陆王姓人口达到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主要源流:姬姓的后裔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来自姬姓的王氏,还有周文王的十五子姬高之后,魏封毕万为大夫,后为魏国王。魏国灭,虏王假家族押解太原,其后人均称王家,遂以王为姓。这就是姬氏毕万之后改王姓之源流也。
来自姬姓的王氏还有周平王之后。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来自姬姓的王氏还有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杂姓改王氏之后裔
王姓总人口逾亿,其三大主流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但还有很多王姓却是其他少数民族姓氏,在各种原因下,改为王姓的。在王姓的历史长河中,这部份王姓不断加入,汇入到王姓大军中,他们是这一群体中不可分割的支流,没有他们的汇入加盟,就没有王姓今天的恢弘壮观。
主要宗脉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王姓最大的一个支派。早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由于其名声赫赫,世代久远,因而很多其他支系或一些由于年代久远而无法考察到自己支系祖先的王姓后代,索性将自己的家谱归系到太原王氏之下,以至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这种说法在海外尤为普及。
琅玡王氏
文、武、将、相,辈出王氏,天下显贵又派生出琅玡,自三国至唐时,历700余年,王氏家族的琅玡王氏一门九十二相,顶盛之极,天下诸氏无出其右,
在王姓诸望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琅玡王氏。相传,他们本源于太原王氏,只是到了秦汉之际才开始分琅玡、太原二望。
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名相王导的后裔王佑公北宋时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氏世族多皇后在王姓历史上,出了36位皇后,这样的累代帝后之族,在炎黄子孙中还找不出第二个。
 
 
 

 
李姓
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
这是李氏宗祠的常用联,说李氏离不开陇西,离不开唐朝。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第二大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5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始祖皋陶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二)源于李耳
因为老子李耳是《新唐书》以前正史中所记载的李姓第一人。《史记》为李耳立传,但对李耳的祖辈竟只字未提,所以,不少史学家以为李耳是李姓得姓始祖。
(三)出自姬姓,源于虎之图腾。
商朝时期,有姬周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称巴子国。老子李耳为其后,生地陈楚地区,且李耳即楚语“老虎”。《方言·八》中说“虎……江淮南楚谓之李耳。”李耳是楚地民间对老虎的俗称,应为“狸儿”,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所以小名“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以此而推,可能老子小名狸儿,音转李耳。
(四)源于老姓
认为老子本姓老,李姓源于老姓。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聃的老,即是他的姓氏,因为当时称‘子’的,如孔子、墨子、曾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在姓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所以老子本姓老。这种说法得到了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不少大学者的认同。
(五)赐姓及改姓李氏
自老子之后,李姓一族名人辈出,不少它姓亦附李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曾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族亦有复姓叱李者,汉代后,改为单姓李氏。
特别是大唐王朝以来,李姓一族如日中天。大唐盛世对功勋氏族大规模赐姓,是李氏一族迅速发展至今成为世界第一大姓氏的主要原因。终唐一代,共赐封了16个异姓及十余个民族的异姓为李氏,大量的赐姓使唐朝时期的李姓人口空前增长。《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中仅唐一朝就收有李氏125人。这与李唐王朝之盛世,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分不开的。
(六)少数民族李氏
回族李氏、苗族李氏、壮族李氏、瑶族李氏、白族李氏、畲(shē)族李氏
犹太人中的李氏: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李氏来源大抵可分为六种,其前四种虽各述姓氏来历不一,但均源出老子一人,这是中华李氏之宗源。加上它姓改李氏,李唐王朝赐李,使中华李氏成为世界同姓之族的第一大姓氏
李氏之姓见谱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祝融八姓,《晋语四》中黄帝之后十二姓,及《左传》所载西周之二十姓,均未有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朱姓
大明天子;一代圣人。
这是朱氏宗祠的常用联。说朱姓离不开两个人朱元璋、朱熹。
朱姓按人口排序,在中国位列第13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7年。
朱熹: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源流(朱襄氏为主)
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其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
出自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原曹国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和朱可浑氏在孝文帝在位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源于改姓而来: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如今的“朱”与带耳朵旁的“邾”有没有什么关系?
“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刘姓
纵观古代 执政将近七百载;累计先君 为帝已逾六十人。
这是刘氏宗祠一副常用联。说中华历史离不开汉文化,说汉文化离不开刘邦创立的刘姓大汉王朝。
刘姓在新百家姓人口排名第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58%。数量在6800万人左右。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刘姓族源大概可分为四支(一、陶唐氏尧帝的后裔;二、周姬后裔;三、匈奴、少数民族的刘氏;四、赐姓和改姓的刘氏),而陶唐氏则是今天我们能追溯的刘氏最远的族源之一。
陶唐氏尧帝的后裔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
刘邦
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周姬刘氏来源去向:
姬姓刘氏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父亲王季,也就是姬委历。《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西周初年,姬周王室大封同姓。周成王时,将其曾祖父王季的儿子封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爵位等级为公爵,这支姬姓王族受封后,在刘邑建立起刘子国,王季的子孙以邑为氏姓刘,形成了先秦时期有名的姬姓刘氏。
至大汉王朝后 “汉后无二刘。”因为汉朝时刘姓是国姓,当时又是姓和氏融合的过程,所以不同源头的各支刘氏族,很自然地融合到帝尧后裔刘累、刘邦的祁姓刘氏之中了。然而许多古籍对姬姓刘氏都有记载,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成王封王季之子刘邑,因此为氏。”但是直到今天仍没有发现有哪一支刘氏家族,自称出自姬姓刘子国的后裔。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上一篇:文登万石山
下一篇:关于丛八五公和丛文秀公是否为同一人的讨论分析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