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族精英 > 古今名流 > 历史名人 > 历代先贤 >

丛  兰
2007-08-29 09:04:17

 

丛兰传略

《据明史列传一百八十五卷》

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中官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先以罪摈斥,复夤缘还京。兰因清宁宫灾,疏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寻言:“吏部遵诏书,请擢用建言诖误诸臣,而明旨不尽从,非所以示信失仪被纠,请免送诏狱。畿内征徭繁重,富民规免他户代之,宜厘正。”章下所司,进兵科右给事中,都督佥事吴安以传奉得官,兰请罢之。时命拨团营军八千人修九门城濠,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迁通政参议。小王子犯大同,命经略紫荆、倒马诸关塞,蹊隧可通敌骑者百十所。正德三年,进左通政。明年冬,出理延绥屯田。安化王反,兰奏陈十事中言:“文武官罚米者,鬻产不能偿,朝臣谪戌,刑官妄引新例锻炼成狱,没其家资。校尉遍行边塞,势焰薰灼,人不自保“。刘瑾大恶之,矫旨严责。给事中张瓒、御史汪赐等遂希旨劾兰。瑾方优边事,置不问。数月,瑾诛,进通政使。俄擢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六年,陕西巡抚御史蓝章以四月寇乱移驻汉中。全洁套有警,乃命兰兼管固靖等处军务。兰上言:”陕西起运粮草,数为大户侵牟,请委官押送。每镇请发内帑银数万,预买粮草。御史张清出田亩,请蠲免子粒,如弘治十八年以前科则。灵州监课,请照例开中,召商籴粮。军士折色,主者多克减。乞选委邻近有司散给。”从之。

是年冬,南机及河南岁侵,命兰往赈。未赴而河北贼自宿迁渡何,将逼凤阳。乃命兰以本官巡视庐、凤、滁、和,兼理赈济。河南白莲贼赵景隆自称宋王,掠归德,兰遣指挥石坚、知州张思齐等击斩之。九月,贼平。论功赉金币,增奉一级,召还理部事。部无侍郎缺,乃命添注。明年,大同有警,命巡视居庸、龙泉诸关。寻兼督宣、大军饷,进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山东军务。令内地皆筑堡,寇至收保如塞下。寇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以失事停半岁俸。

十年夏,改督漕运,寻兼巡抚江北。中官刘允取佛乌思藏,道兰境,入谒,辞不见。允需舟五百馀艘,役夫万余人,兰驰疏极陈其害。不报,居四年,以事忤兵部尚书王琼,解漕务专任巡抚。宁安王宸濠反,兰移镇瓜州。十五年,迁南京工部尚书。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劾兰附江彬。帝以兰素清谨,释勿问。兰遂乞休去。卒,赠太子少保。

赞曰:明至英宗以后,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侈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李敏诸人斤斤为国惜财,抵抗近幸,以求纾民,然涓滴之助,无补漏卮 。国家当承平殷阜之世,侈心易萌。近习乘之。糜费日广。《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又曰:“不节若、则嗟若。”此恭俭之主所为凛凛也。

注:李敏诸人包括丛兰在内

附录:兰子丛磐听选寄乡友书

……张尚质之在吏部,总领众职何其势也,依附权瑾何其时也。得其门而入者幸也。凡遇推升,辄留意先君,以缔同年之雅。先君力辞之,不愿出其门而为党。昔总制之日,会司马之缺,朝廷以此官待先君也,寻诏取回京,居数日,先君纡徐待之。通无纳贿意。张永使人曰:兵部之升,必须进项,此今上意也。如无钱,张愿贷之,亦不求偿。先君辞谢之甚倨。后有漕运之命。以总制击转漕运,亦左迁也,任之六年,通计二品,八年而不转迁者,当时鲜有并之者。此皆先德之懿。不肖当终身诵之,而不敢一日不在念虑也。……

统观此段记述,足以证明,丛兰一生,不媚权贵,不通关节,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在一般官僚认为能出入刘瑾、张永之门为幸,而兰则认为耻。略承上意,少事贿赂,垂手可得兵部尚书之高职,而终不肯随波逐流,获取高位,违背心志,败壤名节。故终正德之朝,全节而告退,在当时是需要何等勇气,而承担何等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丛兰列传(译文)

(据明史列传一百八十五卷)

丛兰,字廷秀,山东文登人,明孝宗弘治三年考进进士并任命为户科给事中1,太监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先前犯罪已被革职驱逐,又暗中回京,谋求复职。丛兰借清宁宫火灾皇帝正在引咎自责之机会,上奏章陈说当务之急,主要有六件大事,并请求追查不法太监。建议被采纳,这些势利小人未能得逞。不久,丛兰又上奏章说:吏部2遵照皇帝的旨意准备重新起用因提正确意见而获罪的众臣,这一举措施始终未能落实,这怎么能向天下人显示朝廷的威信呢?因礼仪方面被弹劾受处分的官员请免送诏狱3关押,京城近郊百姓负担过重,一些富户反而千方百计逃避,转嫁负担,应该加以纠正。这个奏章,再次得到皇帝的肯定。奏章移交各主管部门,尊旨办理。不久即升迁为兵科右给事中4。都督佥事5吴安无真才实学,全靠传奉6得官,被丛兰弹劾免职,当时曾有命令调拨团营军八千人,修九门城濠,丛兰立即上奏章说:我刚奉命精简营军,专事训练已固城防,不在承担修筑任务。今又恢复差拨,岂不是与前诏书相抵触。这个奏章被照准,并升迁丛兰为通政参议7。当时北方边境,蒙古残部小王子屡次侵犯大同一带边境,皇上又命令丛兰经营规划紫荆、倒马等关防隘的防务。到任后他加强边防,堵塞可能受敌骑侵袭、骚扰之偏僻小路及隐蔽通道百余处,以固关防。

正德三年,丛兰晋升为左通政8。第二年冬,出任延绥地区屯田长官时间,正赶上安化王9谋反。杂评判过程中,丛兰所上奏章中,陈述之事宜都切中要害,正确可行,当时刘瑾专权,文武百官犯小过失,多采取罚米来处置,往往给一清廉官吏造成很大压力,以至变卖家产都不能清偿。朝中大臣小犯过失,即被贬谪到边关服役,一些刑部官员滥引新例,巧立名目,扩大刑罚,达到敲骨吸髓之目的。再加一些校蔚10在边塞横行霸道,气焰高涨,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给边防带来极大的危害。丛兰即上奏章要求废除这些弊端。这惹起权倾中外,专横跋扈的太监刘瑾的极大愤怒,假传圣旨对丛兰严加斥责,给事中张瓒、御史11汪赐等迎合刘瑾之意,联合弹劾丛兰,然而当时边防吃紧,还得依靠丛兰指挥,刘瑾也不敢轻易更换新人,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数月后,刘瑾事败被诛,丛兰又晋升为通政使12,接着又升为户部右侍郎13,督办三边14军饷。正德六年,陕西巡抚15都御史16蓝章,因为四月发生流寇作乱,为了形势需要要迁到汉中驻守。这时河套地区又有敌情,皇上又命丛兰兼管固靖等处防务。丛兰即上奏章建议:以前从陕西起运之军粮多为大户侵吞,造成不小损失,请委派专人押送每镇所需纳粮草。请先拨国库银两预购,以减少中间环节,节省开支。御史张或清查屯田亩数,其多余部分请按弘治十八年以前旧例减免租税。灵州盐税问题,请仍按开中中盐法17,结合实际,令商人就地购买粮食以充边储,军士应得军粮按例折成银两发放。为避免主管者从中克扣,谋取私利,请选派邻近官府分散发给实物。均被朝廷采纳照办。

这年冬天,京城以南地区及河南省欠收,灾情较重,朝廷令丛兰前往赈灾。尚未赴任,河北又发生流寇,(江苏)或(安级)之贼从宿迁渡淮河进逼凤阳。又命令丛兰以本官名义巡视庐州、凤阳、滁州、和州,兼办赈济工作。河南白莲教首领赵景隆自号宋王,在归德一带大肆抢掠。丛兰派指挥18石监、知州19张思齐会同讨伐。九月平定反寇,论功赏赐金币,增一级俸禄,召还京师,回原户部供职。户部当时无侍郎空缺,皇帝令添注名额赴任。明年(正德七年)大同又有边警,又委派丛兰巡察居庸、龙泉等关隘。不久又兼督宣化、大同等边关军饷并晋升为右都御使,总监20宣化、大同、山东军务。他布防关隘内地筑碉堡,敌来可固守,敌退可出击。正巧敌骑兵五万自万全右卫趋向蔚州,大肆掠抢,又有三万骑兵侵入平虏南城,丛兰猝不及防,以失职停发半年俸禄。

正德十年夏,改任漕运总督21兼江北巡抚。太监刘允奉旨到乌思藏22取活佛,舟经运河,向丛兰所辖地区索要船只五百艘、民工一万人。丛兰对此劳民伤财之举极大愤慨,他立即传谕地方,不得顺其私欲。刘允至淮求见,丛兰闭门不见,并急忙用加急奏章向皇上陈说利弊,要求停止这一祸国殃民之举。但昏庸之正德皇帝却置若罔闻。治理洪灾之官员主事23王銮因得罪太监被捕,丛兰冒极大风险上书拯救之。四年以后,因不顺兵部尚书王琼之私欲遭报复,解除漕运职务,专任巡抚。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起兵作乱,丛兰为了防御,移驻瓜州。正德十五年,晋升南京共部尚书24。正德皇帝病故,世宗(嘉靖)即位,御使陈克宅受奸臣之使,弹劾丛兰依附江彬。新皇帝以丛兰平生清正谨慎,政绩昭然,未予理睬。丛兰时感年事已高,为官太难,毅然上书请求退休,经再三挽留,而后才获准。卒赠太子少保25。 

赞词(明史一百八十五卷李敏、贾俊、黄绂、张悦、梁、李介、丛兰等十余人共同之赞词)说:

明朝自从英宗(正统)以后,纲纪不振,政事多以皇帝喜怒为准,侥幸之门大开,传奉得官者日益增多。差役繁杂,国库日渐空虚。李敏诸人着眼未来,防微杜渐,开源节流,抵制皇帝左右之亲信,尽力减轻人民负担,以期长治久安。但终是治标而未能治本,对大局难挽狂澜,这就是国家当太平盛世容易滋生奢侈浪费之风。《易经》曾说:节俭应以制度为保证,达到不伤财,不害民。又说,不节制就难免出现历史失误,造成哀叹之结果。这些道理,作为一个恭检之皇帝应深深引以为戒。          [丛仲隅译]

[注释]

(1)户科给事中:明朝户科之属官,洪武六年设二人,正七品。推年长者掌任。二十四年设八人,正九品。建文中改从七品。宣德八年增一人,专理黄册(文书名,上行文为进呈文书之一)

(2)    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明太祖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后,六部直隶皇帝,吏部掌全国铨选,考录爵勋之政,武官归兵部。

(3)    诏狱:官制用语,官员犯重罪,皇帝下诏派专官审讯,称为诏狱。

(4)    兵科右给事中:官名,明清兵科之副长官,秩正七品。分掌监视武官,贴黄诰敕及兵部引选之请旨,武官领文凭之画字等。

(5)    都督佥事:官名,元未朱元璋于大都督府置。升从二品,洪武十二年升正二品。十二年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置。恩功寄录无定员。凡有公、侯、伯爵者,可与左右都督、同知分任掌任合出以掌府事。或任总兵、副总兵、镇守或挂印出征。

(6)    传奉:由宫中传奉旨意,所任命之额外官员。吏部铨选得官者,人们认为正途。视传奉得官为非正途出身。

(7)    通政参议:官名,明朝通政使司,置左右各一人,正五品。佐通政使掌受内外奏章封驳之事。

(8)    左通政:官名,通政,明通政使司副长官左右各一人,正四品。朱元璋称政事如同水,欲其常通,故名。

(9)    安化王: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庆靖王之曾孙,分封在宁夏安化。

(10)    校尉:明清多用作武散阶官号,明又置为侍卫装士,侍卫上直亲军置。锦衣卫亦置,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

(11)    御史:官员,历职掌不尽相同。主要调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罪犯,秦汉以后也为监察考课百官政务或出使执行专项考察任务,中唐以后常为外官所带宪衔。

(12)   通政使:官名,明代通政使司长官,掌司事。洪武十年一人,正三品,为九卿之一。

     (13)   户部右侍郎:官史,户部长副长官,明始设一人。正三品,与左侍郎共佐尚出掌部务。

(14)          三边:泛指边关要塞。

(15)           巡抚:官名,明清地方长官。永名十九年始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然非地方专任长官。遇事则遣,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自宣德三年,各省专设,遂为定员。景泰四年加都御史衔,其名称以管辖之地区与职责之不同而相参错。如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总理巡抚、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佥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沿明置。

(16)      都御史:官名。明都察院长官。洪武十四年,罢御史台设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俱正二品。掌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监察御史,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后有以尚书、侍郎等官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出为总督、巡抚、提督者,其职多为总理一方军务。终明之世,皆为京官出差性质,非正式地方长官。

(17)   开中中盐法:开中,仿宋折中,定中盐例。商人输粮入仓,凭盐引赴各地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谓之中盐,亦谓之开中,(见明史,食货去曰盐法)中盐,谓之中盐,亦谓之开中,(见明史,食货去曰盐法),中盐,宋初于京师设折中仓,招募各地高人运粮到京师。总给缗钱或盐茶等货物,称为入中或折中。

(18)     指挥:官名,指挥使简称,明各外卫、京卫、王府保卫及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卫俱置,为各卫长官。正三品。与同知佥事共掌各卫事。

(19)   知州:官名,明州一级长官。每州一人,从五品,掌一州之政。

(20)       总制:官名,也称总督,明清地方长官,正统治。初非专设。成化初以韩雍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开府梧州始设专职,后各地陆续增置成定制,正德时改称总制。

(21)        漕运总督:明、清督理漕运之最高长官,景泰二年设,与总兵同理漕务。并兼巡淮、扬、庐、凤四府及徐、滁、三州,驻淮安,正二品。

(22)          乌思藏:即今之西藏自治区。

(23)                主事;各代职掌不尽相同,为中央部分官署掌管署覆文书,案牍之下级官员。明初为六部首领官。洪武二十九年始改为司官。

(24)    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工部,官署名,明永乐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其属司务厅,司务一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清吏司,各郎中一人。营缮,都水二司各同外郎一人。所辖营缮所,龙江、清江二提举司、文思院、宝源局,军器局、织染所,权江瓦坝二抽分竹木局。职掌与北京工部相同。

(25)         子少保:官名,东宫三少之一,亦尊称宫保,位居太子少师,少傅下,其设置,职掌品秩同太子少师。太子少师:各代不同,明初为东宫大臣,以朝臣兼任,掌辅导、教谕太子,不列于詹事府,无定员、无专授,后为勋戚,大臣的加官、赠官与辅导太子无关,正二品,清沿之。

 

丛兰墓志铭(译文)

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丛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国史总裁铅山费宏撰。

南京工部尚书已经在家乡逝世了,皇上听到讣告非常震惊并沉痛哀悼。恩赐丛公为太子少保,享受一年两祭之恩典,命令官府为丛公举办丧事。此前,丛公原配夫人已安葬于青石岗吉地,丛公之子县学生丛磐将于嘉靖三年九月二十一日遵照礼制丛公与邢夫人合葬。丛磐拿着御史蓝玉的信,以丛公遗愿来求我作“墓志铭”。丛公考中进士那年,不才我名列考官,后来我们同朝为官,寓所相邻,来往频繁,共同研讨学问及有关治国之道,友谊也就越来越深厚。丛公现已逝世了,再不能促膝谈心,互相勉励,再也见不到他的音容了,作铭的事怎能忍心推辞呢?

丛公名兰,字廷秀,号丰山,世代为登州府文登县人。其祖父名实荣,父亲名春,都因为丛公显贵,得受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封号。祖母马氏、孙氏、母亲刘氏也都封为夫人。丛公生来就非常聪慧颖悟,儿童时不贪玩,只沉迷于经书典籍之中,达到废寝忘食之程度。沿海地区无处买书,常常自己动手抄录,夜读往往到天明才休息。成化癸卯年考中举人。第二年会试未中。由礼部考完出来就买了不少书带回家,从此更加刻苦学习。从天官、三式、兵钤到医术、算数等都精心研究。弘治三年考中进士,第二年任户科给事中。在巡视光禄寺时,见到官员整理皇坛供器,就上疏指出崇尚邪教是前朝遗留的弊端,应立即停止。不久因父丧回家守制,弘治八年终丧复职。巡察房山方面的草料场,检查军内出纳情况,发现不少问题,错误的地方都及时加以改正。当时,各地灾情怪异的事不断出现,针对这些迹象,丛公即给皇帝上疏说,要消除灾异,应当推崇实实政。现今主要举措在于珍惜人才,慎重举措,爱护人民,安抚边境,警惕懈怠贪玩,杜绝贪污受贿、残害百姓等现象的发生。首恶如中官汪直之辈,暗地图谋再被起用;奸邪贪吏如侍郎林凤等还未被罢官;旁门左道如太常卿崔志端等,他们败坏朝纲,都应严加惩处,以上顺天意,遏制恶人。不久又提升为兵科右给事中。当时,内宫降旨,将代理都指挥吴安转任都督,及边将姚信贻误军机而又被宽恕,这两件事丛公都上疏请求皇上依法论处。在检阅京城守军时,会同兵部尚书马公,同民协力,共同除去旧弊。总之,在谏科十多年,凡遇到不合理的事必定上疏,而且条陈全面清楚。中官何文鼎,为官正直,因言论获罪,丛公曾联合许多谏官上书营救。结果因触犯皇上旨意而下狱,但他终不屈从。

弘治十四年,丛公又升迁为通政使司右参议。恰逢皇上因灾异征求建议,丛公偕同僚将朝内产生的特殊事例列表上奏。第二年转为左参议,适逢北方边境有急,丛公受命巡视筹划紫荆等关隘的防务,堵塞了可被胡骑利用的小路及隧道数百处,又在浮图峡山谷边上建起哨所,增加了守卫兵卒,调整了将领。布置周到慎密,边境军民呆以凭借有处地势与设施,达到长期防守的目的。弘治十八年,因母丧回家守制。三年终丧还朝,已经是正德三年。是年秋升任右通政。正德五年春天,奸臣刘瑾提请派遣官员规划边防,兼叔办粮草储备,清查屯田,抽选兵丁事务。从公分配到延缓,到任后,宁夏发生变乱,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丛公采取以静制动的方针,很快控制了局势。当时正进行考核边防功绩,命令时常颁发下来。有些官员因犯过失受罚米赔粮的处分,但因日久不能完纳而下狱,更有被发配、被除名、财产没收者,这都是在一些酷吏借势威逼下造成的,考核的命令一年竟两三次的下达。边境人民在催逼赋税的情况下,背井离乡,流落外地,苦不堪言。将领家属由善武被录用者分配隶属各镇,也是愁苦不安心。侦察人员四处骚扰,所到之处人民畏惧。丛公认为这些事情不利边境安定,应加速改善,不能拖延。于是上疏朝廷,皇上下诏全部照疏付诸实施。权奸刘瑾认为丛公违背他的意见,想借故中伤,丛公坦然处之。数月后,刘瑾败死,丛公迁为通政使。不及旬日,三边形势告急,又升迁丛公为户部右侍郎兼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诏总督宁夏等地的粮草储备。正逢当年大旱,丛公应群望而祈祷,又平反冤狱,释放无辜,三边地区普降大雨。先前边境实行“开中盐引”法,食盐的运营和利润都被当权者把持垄断。丛公到来后,再没有敢舞弊的,商路畅通,贸易公平。凡是对边境储备有利的事,都一一上奏付储实施。这年春天又奉诏兼管固靖等处军务,其时听说山东、河南盗贼猖獗,丛公考虑内地人民突然遇到兵事,一定承受不了这种供应之苦。即上书朝廷,建议调拨别处军饷应急,以缓解人民负担。朝廷大臣开会也考虑中都地方重要,连年战乱,灾荒频仍,就急调丛公巡抚卢州、凤阳、滁州、和州四地,并把赈济灾民的重任也委托给他。正德七年春,丛公到了凤阳,贼兵已压境。丛公督促官吏士兵握守沿河渡口,发现敌情亲监前线,身披甲胄,身先士卒,机动出击,歼灭贼兵三千多人,落水而死的贼兵达数万人,由赈济及时得救的灾民又达二万六千八百余口。安抚教育、宽大处理协从为贼者,使迷途中知返重归于正途的男女六百多人。成果上报到朝廷,皇上下诏奖励金银布匹。当年九月,班师回朝,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跪于挽留,并为他建了生祠以永远纪念他的伟绩。回朝后,论功又升一级,并按例安排一个儿子为太学生,在礼部赐金银布匹洋酒,以资犒赏。

正德八年,又有边警,奉诏巡视西路各关,兼督理宣、大军饷。九年春,升任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及山西偏头、宁武、雁门等关军务(即三边总督)。丛公再三恳辞不获才领命而去。到达任所即根据地势设置防军工事,又令边民各自联合修建土堡。防守与边塞一样。敌兵曾企图多次深入,丛公关自驻扎在阳和,扼守要害,阻挡敌人。布置将领十七人,各伏于要害地段,选派侦察人员刺探敌情,通风报信,相机出战。敌方知我军有备,不敢来犯,引兵远遁,我军却乘机出击,斩首一百余级,敌酋右臂受伤而逃。捷报传到朝廷,又受到表彰。然而,因与监军(太监)意见不合,功绩竟被监军窃取。正德十年闰四月,丛公自边塞还朝,又调任漕运总督兼凤阳等郡巡抚。赴往后他清理旧弊,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在任期间,著述《漕运录》行于世。朝中个别权臣想求他私自借贷公款,丛公署之不理。一些权奸就联合对他诽谤,最终解除了漕运职务,专任巡抚。时正逢荒年,灾民逃亡的很多。丛公奏请截留漕运公粮数万石,再加仓储粮用以救济灾民,获准。这一次救活的民众比以往增加两倍多。水漕主事五銮因为耿直触犯了朝中权贵,被关押在诏狱,丛公上疏为其辨冤,请求立即释放。中官(太监)刘允是派往西藏迎活佛的使臣,借机索取大量财物及征阀大批服役人员,气势嚣张之极,沿余地区百姓不胜其苦。丛公通知下属州县不要满足他的私欲。刘允到棕淮上,为了索取供应,主动求见,被丛公拒绝。丛公见情势严重,便立即上疏,陈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出使西藏的危害,要求调回刘允,终止这一举动,但未被采纳。有些越狱者确系无罪,丛公均分别释放,回家团圆。有一守备名丘德,既贪财又欺人,丛公严加监管,丘德也收敛了恶行。

正德十四年,江西叛逆宸濠发动政变,丛公率兵防守江都,并擒获叛军间谍数百人。武宗(正德帝)南巡到达淮上,召见丛公时,曾多次问及前任总督时逼桑乾堕水事件。关于皇帝过境,地方官员通常不惜奢侈尽力求好,惟丛公仅备金杯一个给皇上用,余者都用普通漆器或瓷器,贡献的土特产品也只有他郡的十分之一二。宠臣江彬屡次向皇进谗言,竟敢未起作用。正德十五年,以丛公六年考核期满,进封资德大夫,将授正直上卿。当年冬天,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得到官报后,即上疏请求回乡扫墓,暗下了告老退休的决心。第二年,新皇帝(嘉靖帝)登极,正要起用有能力的旧臣,丛公却多次上疏请求告老还乡,未蒙恩准。正德十五年冬,因为叛逆宸濠伏法,动乱平息,丛公又升俸一级。嘉靖元年,又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上念其心诚才应允他辞官,并赐诏书褒将晓谕天下,命沿途驿站提供食宿马匹,地方政府每年按期给俸禄及安排服役人员。士大夫对丛公的评论是很高的。第二年,丛公就病逝了,时在嘉靖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丛公生于景泰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八岁。原配邢氏封夫人,生三子:长子丛磐,次子丛砻,三子丛硻臣,都因丛公有功,国家按例受荫为太学生。继配王氏封夫人,生一子     ,三个女儿,他们的丈夫分别是太学生孙崇、于璋,宁海卫指挥王瀛。孙四人:长孙伯栋,为府学生;次孙仲楫;三叔模;四委格。孙女四人,长许聘浦御史之子之珠,其余都年幼。丛公气度宏伟,才识英敏,平生所学都用于治理国家,言论都值得发表。自任职以来,多次受到皇上派遣,付以重任,从未因艰险而畏避。威名传播在边塞,利益造福于人民,功在国家,可算得上一代名卿、有才的大夫了。而且在家庭作孝悌忠诚的表率;在交友上守信义,重友谊;为官清廉,生活俭约,处事谨慎,终生不变。这都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下面的铭辞是公允的,是非常适宜的。铭曰:欧

士类能言,用则或违,或优于易,

剧乃弗宜,充位苟禄,何裨于时。
    
于丰山翁,挟负实奇,才任应变,
    
事察其几,昆鋙之剑,切玉如泥。
   
大宛之骥,尔云而驰,近之省闼,
    
远之边陲, 惟所任使,不计险夷。
    
民苦盗警, 我脱其危,民苦岁祲,

我恤其饥。 聚望攸属,天子依毗。

烈烈勋名,弗愧常彝,勒之幽宫,爰其永垂。

 

明朝工部尚书丛兰的故事

碧浩

老人们都说,咱文登这地方,出不了帝王将相之才,可是明朝出了个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丛兰,是文登县的一个大人物。据说他是天上文曲星转世的,他从小与凡人不同。在文登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积善之家有余庆

明朝景泰年间,在文登县城东关,住着一户丛姓人家,主人叫丛实荣,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一天他到城西温泉去洗澡,拾到了一包金银首饰,他想失主一定会回来寻找的,就在原地等待到天黑也没等到失主。

后来他又到拾东西的地方一连等了好几天,也没有人来寻找。到后来听说,是一位姓蒋的典史家丢失的,实荣拿着金银首饰登门送还。

实荣有个儿子叫丛春,非常孝顺,心肠也好。家中挂着一幅被烟薰黑了的对联:“积善之家有余庆,资富能训以永年”。也不知是那辈子留下的,反正成了此家做人处世的传家宝。实荣老了,害热病,那年冬很暖和,实荣热燥,想吃冰清凉解热。丛春到离家二里多远的塔儿沟,取来刚结冻的薄冰给老人吃。白天取多了就溶化了,晚上要吃就晚上去取。那年年头不好闹饥荒,夜间有盗也有狼,他一点也不怕,一心想着父亲的病。三九天,实荣忽想起年轻时峰山顶上的雪最凉、最好吃,丛春就黑灯瞎火的爬到峰山顶去抓了几掰雪,急行回家给老人吃。有一天,风雪暴地,天黑了,不知那里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雪地里,快要冻死了,可谁也不敢招惹是非,怕死了人受连累。丛春上前看人还有气,就背着回了家,细心调理,把那人救活了。他的孝道和品德,远乡近邻都知道。连玉皇大帝也知道这是一个行善积德之家,就派了文曲星下凡,到他家投生。

“一品俺也不嫌乎”。

丛春的家在文登县城东关北头,皆称为“关北头”,是一个老实巴巴的庄稼人,家里生活并不富余,农闲时做豆腐卖,辛劳一年,却也温饱有余。明景泰丙子年,文曲星奉玉皇大帝之旨意转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降生在这个善良勤俭的农民家中。孩子降生,异香满室,丛春得子非常欢喜,起名叫丛兰。第二天雨还没有停,傍晌(中午),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准备按老风俗挂在门上,表示生子吉庆,将来可以挂帅或封相,宝剑又驱灾辟邪,以示祥瑞。他刚出门,见过道两边站立着两个身着官服的人,在过道中避雨,两官人将佩剑已挂在门中央的门鼻子上。丛春抬头一看门上已挂着宝剑,就不再挂了,转身要回内庭。两个官人一见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心中就明白了七八,一个说:“这户人家一定是生了孩子,这不是要挂剑么?”那个说:“要真是生了孩子我们两个六、七品的朝廷命官不就成了他的把门护卫了吗。”原来这两个官人一个是文登营的守备,一个是文登县知县,有事路过在此避雨。如是便喊回了丛春问道:“请问老丈,家中可有喜事么?”丛春忙恭手答道:“实不相瞒,家里生了个小男孩儿,刚才准备向门上挂剑,见二位官人的剑已挂上了,所以就不用挂了。”文登知县说:“老人家,你的福份不小呀,贵公子将来定有造化,我们是否可以看看令郎?”丛春忙道:“两位老爷,如不嫌弃的话,就请进屋看看无妨。”於是将两个引进了屋里,进内室抱出了孩子,两人一看孩子,眉清目秀,面相不凡,便连声称赞道:“这孩子将来最小也能当个九品官。”丛春的妻子刘氏在内室听到了两个官人的话,忙接着说:“不用九品官,就是一品俺也不嫌乎。”两个官人听了,又好笑又吃惊,心想丛春的内人以为品越多官就越大了,她那知一品是最大的官。惊的是她“一品也不嫌乎”。这和我们护门、挂剑这么巧合“这孩子一定不凡。”结果没出所料,丛兰最后确实成为官阶一品的朝廷命官。

小鬼也刮旋风帮忙

转眼六、七年过去了,丛兰到了上学的年纪,可家里供不起他上学读书,父母教他拿着笊子、草包到山中去搂草,帮助家中赶个锅灶。可丛兰偏偏喜欢念书,看人家孩子上私塾,他就偷偷地在窗外听。默默的背,学着在地上划写,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把父母叫他搂草的事,却忘到了脖子后面去了,天色晚了,草包还空空的,怎么回家交差呢?丛兰为难之时,神鬼都来帮忙,神差小鬼刮起旋风来,把草和树叶子旋成了堆堆,丛兰就装满了小草包背回家。天天如此,谁也没发现。有一天他偷听先生读书被先生发觉了,先生一问,知道他已经学了不少的东西,先生喜欢的不得了,就和丛兰的父亲丛春商量叫丛兰上学读书,丛春说:“上学是好事,就是供不起。”先生说:“我就免费收了这个学生了。”

“让我把头抬起来”

丛兰天性聪颖,读私塾时,过目成诵,老师很喜欢他。什么天官、三式兵,钤、医术、算数,凡是老师有的书,他都读过了。私塾设在一个破庙里,一尊高大的泥塑神像,仰首坐在庙中央。丛兰一脚将毽子踢落在神像的头顶上,丛兰跳着向上够,只差一点点够不着。丛兰无意信口说:“把头低一低就好了。”神像的头果真的低了下来,丛兰取下了毽子又玩了一会见就去读书去了。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一天过去了,神像老是低着头太难受了,晚上就托梦给先生说:“丛大人叫我把头低下来已经低了一天了,真受不了,望先生告诉丛大人,叫我把头抬起来。”此梦先生连做了两次,先生觉得好怪,一大早就去庙中看了神像,果然是低着头。待丛兰一上学就问丛兰:“昨天你叫谁低头了?”丛兰说:“我没有叫谁低头呀?”先生就把梦中的事和去看神像低着头都说了。丛兰才想起昨天踢毽子的事,如何如何都告诉了先生,先生说:“你快去叫他把头抬起来。”丛兰忙跑到神像前说:“把头抬起来吧。”神像的头就又抬了起来。先生亲眼看到了此事,就知道丛兰将来一定不是一般之人。因此对丛兰的培育格外严格。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丛兰果然做了高官。

门后边有人说话

丛兰有个同学叫刘谕,两人从小就在一个私塾里读书,两人又都聪明过人。私塾的先生姓刘,名叫刘鉴,是一个饱学多识的老学究,人称为刘老夫子,他教了大半辈子书,从来还没有像丛兰和刘谕这样用功读书的学生。每天到私塾最早的是丛兰,没等老师起来,丛兰早在私塾中读书,先生觉得很奇怪的是,他每天晚上都把大门用大木栓闩的牢牢的,早上我不开门丛兰是怎么进来的?先生问丛兰,丛兰回答说:“每天我来时门就开着的。”先生听了心中犯嘀咕,我要仔细查个明白。一天刘老夫子闹肚子,一大早就蹲在门旁边茅房里,忽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又听见大门吱的一声开了,进来一个学生向私塾走去,刘老夫子忙提上裤子又听见门后边有人说话:“我当是丛尚书来了,原来是刘知府。”老夫子听了惊异的不得了,忙出来一看,门还关着,门后边甚么人也没有,到私塾一看,是刘谕在那儿,不一会大门又吱的一声,丛兰也来了。老夫子心中明白了,门后边是神鬼说的话,门当然也是神鬼给开的了,我这两个学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因此他就格外用心在这两个学生身上。后来在明弘治三年庚科,丛兰和刘谕同榜登上进士。刘谕官至知府,丛兰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其老师刘鉴上了年纪,丛兰就把他奉养了起来,报答老师教育栽培之恩。

四盏灯笼又都亮了

丛兰的家离私塾有很远的一段路,那时人烟稀少,野兽奇多,教书的老先生很不放心,尤其是临近考比之前,丛兰每晚上都要到私塾来。老先生都在门中等候,每晚上老先生都看见在丛兰之前后各有两盏灯笼给照亮引路,可到了近前就不见了,这事老先生从没有对外人讲。有一天老先生忽然发现丛兰的引路灯笼只剩下了两盏,第二天还是两盏,就问丛兰说:“你近几天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丛兰说:“没做什么不好的事!”在老师的反复追问下,丛兰才想起了,说:“大前天在东村,有一个要休妻,他不会写字,求我替他写休书,我就替他写了,除此之外再没什么事。”老师一听,知道为人写休书不是好事,触怒了神灵。先生说:“世道不好,男人不好的多,他要休老婆,你帮人拆散了夫妻,上天知道了,要惩罚你。”先生又叫丛兰快到东村去找那个人,就说休书上有两个错字,要改一改才行,待休书到手,就把它撕了。丛兰照着老师的说法做了,不几天,先生晚上又看到了丛兰前后的四盏灯笼又都亮了。

先“斩”后“奏”

丛兰的父亲丛春和丛兰的母亲刘氏,冬闲时做豆腐卖。快过大年了,一天丛春对丛兰说:“孩子,人家每年过年门上都贴红对子(春联),你今年十岁了,念了这几年书,能不能写幅对子咱也贴在门上热闹热闹?”丛兰说:“这还不好办,我就编个对联,写出来贴上就是了。”丛兰想,父亲是卖豆腐的,就编卖豆腐的吧。上联是“出门敲三梆”,下联是:“天下第一家”。横联是:“先斩后奏”。对子贴出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年。一天县太爷路过门口,看见了对联一惊,说:“好大的口气,只有皇亲国戚大官家才敢这么写,这是谁家,这么大的胆子。”丛春听说,吓坏了,认为是丛兰惹下了大祸,忙出门对县太爷说:“是儿子写的,他小孩子不懂事,请大老爷饶恕。”又忙叫出丛兰向县太爷认个错。县太爷一看,是一个乳毛未干的小孩子,便问他为什么编写了这么一幅对联,丛兰便认真的回答说:“我父亲是卖豆腐的,出门要敲木梆子,梆梆梆、梆梆梆,所以写出门敲三梆。”我父亲和母亲每天起得最早,忙这又忙那儿,晚上他们睡的最晚,可谓“天下第一家。”县太爷说:“这也罢了,可你为什么要写这先斩后奏呢?”丛兰说:“奏豆腐要先用盐斩子‘斩‘,斩完了再奏成豆腐,不是这样吗?(文登方言叫卤水为盐斩子,所以也叫斩豆腐;叫做豆腐为奏豆腐,所以把“做”字写成了“奏”字了)县太爷听了,觉得也没大错,反而说这孩子最聪明,将来必成大器。

押解南京王子

丛兰在明弘治三年考中了进士。做了好多年的官,领过兵,也打过仗,为皇帝出了很多力,立过汗马功劳。皇帝很器重他。丛兰为官耿直忠正,对贪官污吏奏章弹劾。如侍郎林凰、太常卿崔志端、都督佥事吴安等,都因丛兰的弹劾,一个个的倒了台。对忠臣志士爱护有加,如中官何文鼎,因直言获罪,丛兰不顾个人安危“合台谏救“,因此触怒了皇上而下狱,其志不挫。丛兰不依附权势,忤逆刘瑾,被排挤调至边疆延绥抗敌。他看到了边疆的敝病又奏本上“十事疏”,因此更触怒了刘瑾,幸而刘瑾事败被诛,丛兰因祸得福,由通政史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丛兰多次立功建勋,受皇封,在他老家文登城,立了好多的牌坊。丛兰为官既为皇帝效力,出谋划策,又为天下百姓着想。他写了三百八十多道本章给皇帝,很多被皇帝采纳了。皇帝觉得丛兰忠诚厚道,文武全才,就派他到南京去辅助王子。不久,有人告发王子要谋反,皇帝下了金牌令,命丛兰押解王子到北京大理寺受审。丛兰接到圣旨,心里犯了嘀咕,他想,王子是尊章守法的人,没有谋反的迹象,显然是有人诬告。到京三堂会审,落实王子没有谋反,必定无罪赦免,如果我按旨把王子捆绑押送京城,将来王子无罪,我必会得罪了王子。如果我不按旨捆绑钦犯王子又有欺君之罪。我这押解的差事太难了。怎么办呢,他想了老半天,才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将皇帝赐他参朝的象牙笏板,叫王子背手拿着,看上去和绑手一样,既不显眼又不失礼。休息和路宿,把笏板放下,行路再拿上。一路上他对王子倍加关照,招待周全。不几日到了北京一审,王子什么事也没有。王子回到南京后,觉得丛兰真不错,没有把他当罪人,一点也没损伤他的面子,一路上多亏了他的照顾,念其忠诚信义,就请封了丛兰为南京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几年后,丛兰被准告老还乡。嘉靖癸末年,玉皇大帝要召文曲星回天,丛兰就谢世了,时年六十八岁。皇上赐葬在文登县城北青石岗,坟前神道翁仲、石马、石羊、石虎两边成排,阙柱高大冲天(华表),真是气派宏伟,现在茔墓虽被毁坏,但墓地前边修了一座水库,留下了一泓清水,山谷中留下阵阵清风,在民间留下了诸多有关丛兰感人的故事。

上一篇:金日磾
下一篇:丛廷帧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