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族谱天地 > 族谱修汇 > 谱序汇集 >

写在丛氏诸谱序之后
2007-08-29 16:58:30

写在丛氏诸谱序之后

丛仲隅

 

我认为:整理研究续修宗谱,除在原有世表的基础上,调查真补延续世系外,还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谱序,旁引有关史料,考证本族的祖源、姓源、迁徒情况,整理出系族的族谱。现就收集的数部谱序,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以期与我丛氏各地贤达共同研讨,使我丛氏宗谱日臻完善。

(一)

丛姓来源于金姓,这已成定论,勿庸置族。丛姓始祖为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长子日磾。日磾降汉后,以笃信寤主,忠信昭著,深得汉武帝宠信,不仅被赐姓“金”(武帝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还与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同爱托孤之遇,担当辅佐幼帝(昭帝)这一重任。西汉时期,日磾子孙世名忠孝,七世内侍。因之,班固在《前汉书》中为金日磾立传。

(二)

金氏东迁不夜(文登)的原因。从目前收集到的谱序看,以丛思绍在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所撰的为最早。其中涉及东迁原因,只以“勋旧苗裔,避乱东迁”一笔带过。举族迁徒非同小可,非万不得已不会轻举妄动。两汉三百多年,金氏一放如日中天。曹丕篡汉后,金氏如无异常,至多不被重用而不至于加以迫害,那么所谓“避乱”是避什么乱子呢?查历史,当时在原已基本无战事,唯一解释只能是避政治之乱。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许昌发生一起未遂政变,以少府耿纪、丞相司值韦晃、太医令吉本为首,趁曹操不在许昌,谋劫汉献帝而攻打丞相长史王必。事败被杀。《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讨汉贼五臣死节”也描述了这一事件,时间、情节与《三国志》完全吻合。只是除耿纪、韦晃外、吉本演化为其二子吉、吉穆,又加上一人即金祎,并直书其人为汉左相金日磾之后,再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50页:公元218年(),汉建安23年,金祎、耿纪、韦晃、吉本与本之子等,在许昌以千余人起事,反曹操败死。《中国人名大辞典》金祎条目中也有相同说明。以上材料都说明金氏后裔参与反曹魏的政治事件。而我先祖金氏恰在此事件发生间隔一年后(公元220)避乱东迁,这就有充足理由相信与此事有关。那时交通闭塞、通迅不便,消息传到金氏聚居地长安京兆也需时日,等到黄初元年(公元220),曹丕称帝,先祖金氏一方面考虑兴汉无望,一方面考虑处境险恶,不得不远逃他乡,匿姓讳宗以保嗣绪。文登地处东海之隅,人稀政令迟通,于是就成了先祖避难的首选地,该是当然的。

(三)

  为何改“金”为“丛”既然是政治避乱,改姓亦属必然。诸谱序中都说“丛家岘”是因“丛”而命名的,但据丛禾生年谱中《先代志略》所述“初居威海长峰一带,地处丛山中,因以丛为姓,且名其山为‘丛家岘’”看来,应该是地名与姓氏同时确定。至于“丛家岘”究竟在何处,有人认为在昆嵛山一带,但至今尚无定论。而民间流传先祖因藏身于草丛中幸免于难而以丛为姓的说法,近乎俚俗,更无文字可考。

(四)

关于永祖,诸谱序均记载:宋大观(公元1107年)元年,永乃别籍分茔,卜邑北著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由此可知永为宋大观时人。丛思绍撰《丛氏姓源考》中又说:“宋改元大观,吾祖讳永者,以三十易世考之,乃文靖公四十五代孙。”这说明所谓四十五代孙,只不过是三十年为一世的粗略估算,并非有世系可据。旧《文登县志·冢墓》中有以下记述:武节将军、文登县令丛璆墓,在城东北四十里柳林茔,有元至元二十一年墓志,文山长老丛法淳撰,进士邹琛书。碑叙:丛氏宗族称其始祖永为汉车骑将军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黄初元年东迁,避地浮居,泰始元年居丛家岘……新《文登市志》据此在第三篇第三章《人口构成》第一节《民族构成部分》引用上述史料说: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匈奴人金日磾之四十五代孙名永,迁县北丛家岘,入汉籍。辽宁省朝阳市木头杖子镇郑杖子村丛氏族谱序中写道:自魏曹丕僭号黄初元年,翦灭汉室勋戚,吾祖自京兆万年逃隐他乡,终年流寓,至晋泰始年间浮居江南,迨宋大观元年至山东丛家岘安居,岘由丛姓名焉。无如世远年湮,谱谍残缺,所可据者,惟文邑城北著棋山乾地柳林河南小甸茔中,碑刻所志吾祖讳永者,乃文靖公四十五代孙,为甚详……以上三段记述其共同点是永为金日磾四十五代孙,东迁时间是黄初元年;一个共同错误就是都把永说成丛氏东迁始祖。这就形成历史人物与年代相矛盾了。金日磾出生于公元前134年,魏黄初元年为公元220年,晋泰始元年为公元265年,相距只有三百余年,怎能说是金日磾之四十五代孙呢?如果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就不可能在黄初元年东迁,反之,在此时东迁者就不是金日磾之四十五代孙。至于朝阳族谱序中所说“……终年流离,至晋泰始年间浮居江南,迨宋大观元年至山东丛家岘安居”,就更成为无稽之谈了。浮居者,当指流动而无定所者也,哪有浮居八百余年的道理?又,动迁无由。宋大观年间,金兵虽未入侵,北方并不太并不太平,况且历来南方比北方富庶,社会相对稳定,根本无迁徙的动因。所以我们还应以明嘉靖四十年丛思绍所撰谱序为难,因为刻序早于旧《文登县志》约二百年,永当为丛永,他不是东迁始祖,为宋大观时人,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了“别籍分茔”,他只能是柳林茔这一丛姓支系之始祖。

(五)

永祖至德佑祖断代之探讨

在从氏家族一千七百余年的繁衍过程中,永祖是中间人物,他上承八百余年,下延八百余年。上八百八年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一时期,汉狄互侵,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或者无人整理修续谱牒,或者修过谱牒而毁于动乱,无从考证。目前,只看到五代时期“丛” (丛汉章考证及老谱均有记载)这一名字。

永祖至德佑祖不足二百年,为何断代,令人不解。这两位先祖虽无确凿的生卒年代,但据有关史料可作大概估算。假如永祖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为四十岁(能办别籍分茔一事,不会太年轻),其生年当在1067年,若为五十岁,则生年当为1057年。德佑祖据威海冶口村保存的元至治元年所立的附葬记碑文(手抄本)所载,其卒年估计当在至治(公元1321)前两三年,按其享寿八十七岁推算,德佑祖当生于公元1232年左右。据此,则永祖至德佑祖不足二百年。丛思绍在《丛氏姓源考》中说:“柳林碑刻所载世系起自永祖下至宣复祖共十世,其间或就武节将军文登县令,或擢怀远大将军金牌总管……代有其人,自宣复祖而下漫不可记。”这段记述颇什得研讨。(1)附葬记碑文及旧《文登县志》载:宣复(我们认为是官名,他就是丛延,字寿之)其父丛祥,祖丛实,乃金元光(公元1222)年间 人,官里正。德佑之父丛裕是金贞祐(公元1213)年人,官判簿。德佑在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为文登盐酒税务使。根据他们为官时期,丛实与丛裕当属同龄或同辈,再以永祖与德佑祖出生年代估算,德佑当为永之八世孙,宣复为十世也就合理了。立谱既以德佑为一世,而宣复又在德佑之下,即使不在其下,也不能说“自宣复祖而下漫不可记”。(2)文登旧志(丛磐稿)年间,初创于明嘉靖,其后一修于明天启年间。再修于清康熙年。目前所存旧志即康熙时期文登县令王一夔定稿并作序本,后光绪末年文登解元于霖逢重订,民国初期由烟台诚文信印刷局出版。其中《选举表》中所列自金贞祐至元泰定时期丛氏官员五十一人,均注明引自柳林茔碑刻。五十一人当中可以查出丛德佑,父裕,叔庆,子怀,孙达;丛璆,子坦,孙仲,孙钊;丛庆,子通,孙清等。思绍祖立谱作序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早于现存文登旧志约二百年,谱序中称:自德佑祖上溯,世纪漫不可详,盖缘世远人亡谱牒不存故,嗣服者每因为恨。于是先君天东翁搜阅碑刻、典籍及平日所闻少保祖口授者,草创谱略,未集而殁。而旧《文登县志》却清楚的记载德佑为元文登县盐酒税务使,父裕为金之判簿,子怀为管军镇抚,孙达为运粮百户。封建时代普遍以作官为荣,修谱时即使有一点小功名恐怕也不会放过,而思绍为什么一反常情说爵位失考呢?(3)辽宁朝阳市《丛氏谱序》中说:吾祖德佑为元之银碑县令,居辖不夜(文登古邑名)之地,及元灭明兴,惧坠宗祧,匿姓讳宗,荫全世祀,由丛氏肇基山东蔓延塞外,至今益蕃。此段记述与情实相符,虽然德佑之官职不符,但说明不是平民。大概因为逃离原籍,顾虑减轻了吧!(4)陈其学撰《锡羡堂赞序》中说:我弟陈其愈科举得中即成为丛家女婿,经常述说汉世家丛氏之兴情况。探究尚书丛兰为父君(丛春)求写的墓志表铭为什么不提先代的事时,我认为其原因是离元代太近,丛氏又是元代世勋巨族,所以才不能不有所顾虑。这种说法与先世改姓别氏隐晦祖宗是同一道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解释思绍祖修的隐衷了。思绍修谱是继承其父(天东,即伯栋,系兰祖长孙)未竟事业。其父又是在少保兰公的授意下立谱的。可想而知,这部族谱之框架是兰祖之博闻广识,不会对金元时期丛氏盛况不了解,况且德佑之上明摆着有金贞祐时期的丛裕,谱序为何避而不谈呢?归根结蒂是政治气候决定的,那时是不宜将诸多金元时期官居要职的列祖列宗一一显露于谱牒中,而是有意识的追溯到德佑祖而止的。那么当时是什么政治气候呢?元灭明兴时,元的势力并未彻底消灭,只是被驱逐至长城以外,仍对明北方边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曾发生北京被围,正统皇帝被俘的严重情况。六世祖兰公戎马一生,总制三边军务,抗击的对手依然是元蒙残部,考虑到家族的安危、子孙的政治前途,不得不如此处理。思绍在谱序中闭口不谈元时先世,而在《丛氏姓源考》中却列举了自永祖至宣复祖十世之间那些丛氏官员而又不书其名,可能是欲全隐又不甘心,所以提示一点线索,让后人去才证弥补吧!丛瀛洲在《丛氏世表》附记在有如下记述:“……近考长峰村谱中所记直以‘永’为始,言永祖二子,长讳太,次讳宇;宇之长支讳仁,其苗裔世居长峰,有迁徒于柳沟诸村者;太之长支即我德佑祖。”此段记述若无误,则说明丛瀛洲(十八世,清咸丰时人)时永祖与德佑之间并未断代。关于永祖二子太与宇,旧志也有记载。九六年,我们到长峰访问时,族人丛树萱(时年88岁)讲,长峰与文登确有南支北支之分,此说流传校广。就目前看,南支北支究竟是自永祖以下还是从德佑以下分支,有待考证。长峰之支谱与现存《丛氏世表》不能衔接,丛瀛洲所指长峰老谱已失,无从查考。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一个难解的谜。就是丛思绍所创族谱及后来丛可植所修之《丛氏世表》(目前的存唯一完整的世系资料)既以德佑为一世,世通为二世,士谦、士恭、俊忠为三世,为什么与《附葬记》及旧《文登县志》所载德佑有子名怀,有孙名达不相吻合呢?德佑有二子,怀与世通。他们谁长谁幼?难以回答,只好存疑。如果要猜测的话,也只能从封建时代官宦人家修谱时,出现嫡庶之后裔原配与继配之后裔互相排斥、互不认同的局面时,各支只按单线上溯到某位先祖为止业寻求答案了。果真是这样的话,传到后世之谱书就出现比如同是德佑之后裔,一支是世通之后,一支是怀之后,谱书中互不记载。目前世通之后裔清晰可见,怀之后裔是不清楚的。这或者就是所谓南支北支长期不能合谱的根源吧!

以上论述,是近年来整理诸多丛氏谱序的一点心得,并为丛氏研讨会诸同仁认同。考据评述当否,敬请族人赐教。

上一篇:丛氏族谱序
下一篇:柳林先茔丛氏附葬记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