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族精英 > 古今名流 > 当代精英 >

丛德新
2007-08-30 15:55:18

丛德新  男,汉族。196341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18月至19817月就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第七子弟小学、中学,19819月,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5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位研究所边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在大学就读期间,主要专业课的授课教授有张森水(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张忠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林云(商周考古学、西伯利亚考古学)、李如森(秦汉考古学)、魏存成(隋唐考古学)、史学谦(宋元考古学)等诸位先生。当时的教研室主任是张忠培先生,从筹建考古专业之初,就有了一整套办学的思路,将必须具备认识遗存的基本知识,掌握层位学与类型学的基本理论,能做田野工作,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遗存、时、空三者关系中所显示的矛盾的初步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将田野考古实习,视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我们就读期间,吉大考古专业已经在晋中和张家口建立了教学基地,两次的田野实习活动,培养了自己浓厚的专业兴趣,也让我们对田野考古规程以及以层位学和类型学为核心的考古学方法论有了切实的体会,尤其强化了独立工作的能力。1985年我们的实习小组在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调查、发掘工作被中央广播电台在新闻中播出后,在学校和系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85年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参加了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河北省邺南城朱明门遗址的发掘工作。之后,被分配至研究所汉唐研究室新疆队,从1986年至1992年,一直从事新疆的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参加了对新疆轮台群巴克墓葬(19861987)、奇台五马场遗址(19911992)的发掘。这期间参加了队里在新疆天山以北及东疆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始逐渐对新疆汉代以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分布积累了初步的认识。1992年开始,又分别参加了湖北丹江口、山东冠县、重庆巫山等地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19992001年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科研处工作;20016月~20023月,在日本国奈良县疆原考古学研究所进修。20024月,担任研究所边疆民族宗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个人的研究领域主要以新疆汉以前考古学为主,在发表的其它文章中,也涉及到了汉代画像专题方面的内容。新疆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在自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依据逐渐丰富的基础材料,渐渐能够进行一些分区的研究,使得新疆地区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开始摆脱了混沌的状况,自己也希望在这个基础性研究课题中有所建树。用类型学的方法去分析和探索新疆史前(或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虽然目前受材料的限制而步履维艰,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更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可以对此有一个逐渐清晰的面目。

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文物局课题--公元十世纪前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项目,也是从立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始,推进新疆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更深入拓展。

 已发表的论文、简报、报告、论著近二十篇。其中《消失的古城-楼兰王国之谜》获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论著: 

1.《新疆察吾乎沟文化若干问题研究》,《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2.《新疆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分区研究》,《早稻田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予稿集)》,日本东京,2001年。 

3.《消失的古城-楼兰王国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代西王母图象类型学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成立十周年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5.《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9812期。

 

上一篇:丛冠新
下一篇:丛芝堂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