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文联 > 文学作品 > 丛松坡作品集 >

丛氏祠堂、丛氏祖茔与新建威海丛氏大宗祠之关系考略
2011-08-05 08:29:11

   祠堂是古时人们对祭祀祖先之堂馆的一个俗称。祠堂按各朝代时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为大宗祠、祠堂、支祠、专祠和家庙等多种等级。祠堂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一个血缘宗族所体现的硬性载体标志。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就有了帝王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家庙。殷商时曾订庙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权力。《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除天子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该始于汉代,但当时祠堂均建于墓地,曰墓祠。南宋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格制,但严格规定了祠堂等级限制,只有士大夫以上有了地位的人才能立祠,民间不得私建,到了明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可联宗建祠。此后,兴建祠堂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到清有增无减,民间村村有祠,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和传承文化特征。

明清之际虽允许民间建祠堂,但其规格有严格的限制,从名称上可分出等级:大宗祠为一姓之总祠,非阖族而不能称;祠堂为一族之显贵支系之祠,非文至巡抚、尚书,武至督帅而不能建,文武缺一不可;各支宗祠则为一般平民可建;专祠是大家族为某一显要勋臣所建;而家庙在所有祠堂里规格最高,非皇封或皇帝亲自祭祀过的忠烈勋臣是不能称之为庙的。建筑规格也是等级森严,不可越制。

考我丛氏祖茔、祠堂亦如上述所言,宋元之前无有祠堂,只有柳林小甸祖茔墓祠之祭。庙堂之祭最能彰显一个宗族的兴旺衰退,柳林小甸祖茔自宋大观元年永祖兆基以来,其祭祀最为隆重者,应莫过于金元时期。在丛氏祖茔碑刻和文登县志中我们得知,金元两朝虽只百余年时间,但文登丛氏为官显达却有50余位之多,这在一县一氏之中,可算得上是奇盛了,正如明刑部尚书陈其学,在其为文登丛氏所撰的《传汉世家丛氏锡羡堂赞序》中所言“至元起家,复为世勋臣族”,族兴而必隆。

文登丛氏有祭祀之祖茔两处,一为宋大观元年所建立柳林小甸祖茔,一为明御赐尚书丛兰公的青石岗祖茔。

柳林小甸祖茔,位于今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柳林村南山坳中,俗称小甸祖茔,此地群山怀抱,紫岚升腾我祖父于民国年间曾率山后、冶口支系丛氏多次在这里主持过春秋祭祀大典,所以儿时的我就早闻小甸祖茔祭祖之盛况。自95年研究丛氏宗族文化以来,我又数次前往考察,祖父所言之苍林巨木、祠宇碑林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是在一片片果园中时而还能看到一块块雕镌着各种花纹的残砖和塌坡下露出的墓门巨石。在当地族人的帮助下,我收回了不少建果园时挖出的金元时期先祖的随葬物品。据说古时小甸祖茔,占地面积有数百亩之广,茔地古木参天,乃古文登之第一丛林古刹。先人建茔后,经逐代完善,拥有祭田200余亩,租与他姓耕种,以租金而继每年祠之祭。每年春秋两祭,不论是文登域内还是徙迁外地的丛氏族人,结队群集来此祭拜,追念先祖因为小甸祖茔是普天下丛氏阖族之祖茔。其后,其丛林祠宇先毁于日寇入侵之战火,后又毁于历次运动,继而合作化时辟茔地为果园,祖茔面貌荡然无存。

青石岗祖茔其位置在文登旧城东北约一华里小山上,面积百余亩,乃文登立谱六世祖丛兰公之敕赐御葬之地,自五世春祖以下至九世都接序排葬于此地(春祖以上均葬柳林小甸先茔)。古时青石岗古木参天,兰祖墓前建有神道、神道前,有华表一对;表后有石坊一座,上书“敕赐藏”四字;石坊后有砖砌门一座,进门有石马、石狮、石羊及仲翁各一对;然后有巨碑一座,上嘉靖二年皇帝派专员祭奠之祭文。其后,青石岗亦遭日寇之祸,丛林巨木毁于一旦,建国后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未逃过文革之祸,66年造反派将所有地面碑坊、华表、石像全部拉倒并分解成建筑石料,墓地合作化时辟为果园,1982年变成北宫村除老村之外的居民点,名曰“石岗街”。青石岗祖茔为兰公敕葬之地,因兰公是丛氏阖族之所以亦得丛氏后人春秋两祭,位排小甸祖茔之后。

古文登之丛氏祠堂,据现存资料考证,应为三座,即锡羡堂、优老堂和现在被文登市博物馆使用的丛氏宗祠。锡羡堂原址在现市区石马街北首路东古名关北头,此地原为文登丛氏立谱之五世祖春公的住所,曾有石牌坊二座,分别为六世兰祖中举人、中进士之地方,均毁于六十年代(2001年曾于此地挖出兰公中举石坊残阙)。锡羡堂是兰公胞弟芝公之堂也,在《刻丛氏族谱序》中可植公对锡羡堂的记载非常详细:“如锡羡堂者,乃五世祖封都御史分给次男真定县尹东阳公(芝公,号东阳)之堂也”。此堂在当时应为芝公之专祠,不是宗祠,因为在可植公的谱序中点名说:芝公之后竟有欲卖锡羡堂分肥者,当时之族长可植公只能做主由本支买下施为飨堂,永为丛氏春秋祭扫享胙歇宿之所,但终因后世家道中落、子孙外迁,而祖业未保,此堂于清晚期为毕氏购买变成毕氏宗祠,但也在文革时期拆除。锡羡堂在丛氏族中影响很大,创堂之始曾有明刑部尚书太子少保蓬莱陈其学为其撰序。近年间我在外地寻访外迁支系中时,遇到不少碑刻谱书有记载始迁自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锡羡堂的说明。

优老堂在文登旧城西门里,现文登之柳茔街,原为尚书兰公之府第,始建于正德末年,明世宗嘉靖继位后,兰公以年老而屡疏乞归,皇帝赐敕褒谕中有“优老”之语,因以为堂号,后有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田撰写的“优老堂记”。其堂前,建国后尚存石牌坊两座,东书“银台”,西镌“总制”,总结了兰公一生的文成武就,文起台谏止于右都御史,武制边疆,止于三边总督。此地处旧县衙西门之冲,旧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闻。兰公去世后,优老堂成为祭祀兰公的专祠至清咸丰年间,其祠渐颓,族人共议重修而更名为丛氏祠堂。清同治五年,迁口外朝阳族人,官至江西赣州知府的占鳌公回籍祭祖,捐助白银二百两重修。该祠敌伪时期为日伪军占用,建国后先为文城人民公社、县吕剧团、文物所所用,1995年春被文登市政府批准拆除建成商品住宅。

丛氏宗祠位于原优老堂之西,与优老堂毗连。此祠乃光绪末年北宫名绅丛氏族长麟洲公倡仪主持所建,其地为麟洲公无偿捐助,工料由全族劝捐。有史料为证,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亩地议排募。此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在文登诸氏之祠堂中无与伦比,是当时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过一品官员且文至尚书,武至总督,才能达到的规格修建的。原祠设计为三进五殿,其后因资金问题只建了二进五殿,宗祠按明式古祠之规格,雕梁画柱,飞檐翘尾。大殿堂前设巨大楠木屏风,祭祀时可全部展开,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对,门前八字砖墙,大门上“丛氏宗祠”为邑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字,为文登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所书,但即先建二进亦因麟洲公病故资金匮乏等问题难以竣工。此祠自建起10余年,至民国年间方竣工。宗祠开祭20年余,即为敌伪占用,建国后,长期为县文化馆图书馆所用,2000年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出资近10万元对其维修,现为文登市博物馆使用,丛氏研讨会在其前殿东室办公。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中,古文登丛氏祭祀的祖茔、祠堂,就是上述几处了。应该说锡羡堂和优老堂属个人专祠而非宗祠,就后期所建之丛氏宗祠亦不是丛氏宗族之祠,因为此祠所祭祀的是自德佑祖以下磐祖以上的七代列宗。所以,后来春秋两祭均先祭柳林小甸祖茔,此祭凡丛姓者都可参加,为阖族之祭,再祭青石岗祖茔和文登宗祠,此两处只德佑祖名下世系参加,其轮流主祭之所谓六大股亦是德佑祖之裔孙。

从以上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出,古文登祠堂始建于明代,都在明尚书太子少保兰公成名之后才有,现流传最广的丛氏族谱,也是兰公之后修续。丛氏族谱为明万历年间,兰公曾孙思绍公等修撰,列德佑公为一世祖,说德佑公以上因年代久远无可考据,为什么在当时柳林小甸祖茔碑刻犹新的情况下(柳林小甸祖茔有元至元二十年墓志及丛氏附葬记碑刻),思绍公在丛氏族谱序中却说年代久远失考,这当然有因王朝鼎革所带来的影响,但主要是兰公官居一品,当然要按当时的各项体制来修续宗谱。明时袭欧阳修续谱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不过五代,所以按这个官方规定,以兰公为六世上追五代,也就只能以德佑公为一世祖了,其后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为一世祖而祭祀。小甸祖茔丛氏附葬记中所列的丛氏祖先数十位,世系清楚,其中就有做过文登盐税使的德佑祖,德佑祖是宋大观元年永祖的七世孙。而自德佑祖上下三代人中,做过金元高官的就有52人,做为明代大臣的兰公续其宗祖,按体例而上追五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天下丛氏因此而形成了两派,一派为后世鼎盛出了尚书总督的德佑公支系,另一派则为德佑公以上的所有旁支。

在我十余载的丛氏寻根文化研究中发现,南丛北丛之说,起自明末,南丛以文登城为中心,北丛以现威海长峰为中心,但亦不全以地域而分,比喻参与轮流主祭的六大支系,均为德佑祖后裔,但南北都有,清同治年定制的六大股分别是:牌楼下、山后冶口、天保宫、凉水湾、凤林集、毕家林,这六大股中的冶口、凤林集都在长峰附近,这说明德佑祖的后裔并非全部南迁,居住在小甸祖茔附近丛氏最为集中村落最大的长峰、老集、城子等北部诸村,均是德佑公之旁系,是只参加柳林小甸祖茔之祭,不参加文登青石岗和宗祠之祭的。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丛氏之宗源在有文字史料和碑刻记载的是宋大观元年别籍分茔于正棋山北麓的永祖及其子孙其居住地应分布在长峰、老集、城子一带,文登地方志载丛家岘亦在正棋山附近。形成南北丛之说的原因是:金元时期丛氏一族迅速崛起,其为官者及其晚辈后裔逐渐南迁40里至文登县城中居住,官居文登盐税的德佑公当在其中,其后裔以兰公显达,但祠堂之建族谱之修又不能逾制,所以阖族大祭还是放在小甸祖莹,因而形成了南北丛之说,实际上所谓南北之丛上追不过七代则同系永祖一脉。

由此看来小甸祖茔之祭,才是天下丛氏族之典,古文登丛氏从未建起上追永祖下容天下所有丛氏支裔的大宗祠。现小甸之茔早毁,文登宗祠论十年而收回无望,先祖之祭已废60余年。值此开明盛世,寻根祭祖之民族文化已在中华大地倡行,而我丛氏一族尚无拜祭之处,岂不上无以对先祖育我之恩德,下难以应后世之诘问,正基如此,才有了城子村这些族中精英筹资近千万而建天下丛氏阖族之大宗祠的举。

考城子村之居地为正棋山北麓,在丛氏祖茔柳林小甸东三公里处。其村现有村民400余户,丛姓占其98%,为丛氏古代始居村落,其建村年代当为元明之前。在我十余年的丛氏外迁支系寻访中找到了自城子迁出的七个自然村落,文登的丛家产,蓬莱的大呼家,木基丛家均迁自此村。在蓬莱大呼家的丛氏族谱的首页就赫然写着“始祖于大清乾隆十七年始迁于文登县辛旺都二里长峰东城子疃”的字样。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大连有一个叫城子的丛氏村落,一个叫城子坦的乡镇,而城子坦镇的镇志上记有“城子坦原名城子疃,为海南胶东村落城子疃之丛氏来此创村”的文字。而且城子村做为一个400余户不是很大的村落,同一个支系,其村中行辈有七代之差,这说明开村历史久远,而且60年代之前未有一个他姓,全村均为丛氏,至今也只有几户上门女婿,这也算一奇。据全国丛氏始居村落考察得知,城子虽非丛姓人口最多的村落,却是丛氏始居村落中他姓最少、丛氏居住人口比例最大的村,所以才能于今之世举村而建宗祠。

200810月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会北京会议一致通过,将城子村所建之丛氏宗祠命名为丛氏大宗祠,祭丛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永祖之下,凡十九世以上的迁徙各地丛氏先祖,受天下丛氏族人拜祭,为天下丛氏族人阖族之大宗祠,并于2009年择日举行开祭大典。

    综上所述,现存文登,为文登市博物馆使用的清光绪所建之宗祠,乃德佑祖支系宗祠,不是天下丛氏阖族大宗祠。早已不复存在的锡羡堂,优老堂是兰公、芝公专祠,历史上丛氏阖族之大祭只有小甸祖莹,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宗祠。现已建成,将于2009年举行开祭大典的威海丛氏大宗祠,才是我丛氏一族,自晋太始初徙居文登改金姓为丛氏之迄今1700余年后,才有的唯一可供天下丛氏阖族共祭的丛氏大宗祠。

上一篇:千载难溶祁连雪(一个民族的背影)(丛松坡)
下一篇:“天下丛氏宗文登”及文登古今地域考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