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丛氏源谭 > 丛氏文联 > 文学作品 > 丛松坡作品集 >

而立之悟 (丛松坡)
2007-08-28 15:57:04

 

而立之悟

——写在《丛氏源谭》创刊付梓之后

丛松坡

一次偶然匆忙的商务之旅,对我影响如此之大,是我所始料之不及的。

九五年春,正得意於商场之搏的我,因供求业务去至山西太原,几天的商谈,合同终于顺利签订。十多年艰辛的差旅生涯,竟使我对各地人文景观漠然视之。三晋大地,古迹遍存,本应一游,但还是决定第二天返鲁。谁知辞行的晚宴上,好客的主人却非要于明天陪我去“晋祠”一游,并介绍说近日有海外王氏宗亲大会在这里祭祖。王氏乃国之大姓,而竟公然祭祖,看来世道真是开放了。祭祖大典闻而未见,何不前去一睹空前场景,况主人盛情难却。

翌日,随同主人驱车前往。

三晋古地的仲春,似比齐鲁的春意还稍嫌来迟,一路行来,远山抹黛,草色亦在有无之中。好久好久没有这样惬意的春游了,我打开车窗,让久违了的思绪,随扑面而来的春风,慢慢地浸绿我那布满商场肃杀的脑海……

太行高耸,分山东山西於左右,三晋之地比之齐鲁,其人文习俗之差异我没有深究,但无论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田园诗意,还是关西大汉执铜板唱“大江东去”的豪迈,都使我对这个被太行吕梁两山围起在肥沃的古土上生息的人们,感到有着一种桀骜不驯、古风尚存的印象。远自不必太究,就那个竟使连铁路都不同外省接轨,在晋祠很是坐了几年土皇帝的阎锡山到冯一双老兰的手,以其古朴而带有农民式狡黠的大伯入主中国大政数载、可称空前绝后的副总经理;都使这片土地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而叫我心仪日久。

个把小时的路程,晋祠已历历在望了,名胜古刹果不虚传,古木参天,楼阁巍峨,胜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但令我最所心动的是迎面上书“天下王氏宗太原”的一幅巨大横幅,此联高悬楼宇之上,随风招展,颇有雄视八方之气。

打听得知,确有海外及国内各地王氏宗亲立祠祭祖,不过礼仪是在昨天举行,并妙声诉其盛况,我等不禁为之叹惋,但转而一思,如确在今天,那人山人海之际,礼仪隆重之时,又岂能容我等近观,反而释然。随即一同举步望王氏宗祠而来。

关于宗祠及祭祖章法,我并不陌生,先祖曾于民国年间多次做过祭祖主持。老来拈须,每每向儿时的我述其盛况,不知为何我竟对此兴趣盅然,总是追根问底,每每临睡之前一定是猴在爷爷身边,要求爷爷讲述他当年是如何操办及丛氏先辈名人的故事。数年后,我竟对丛氏宗谱中的名流,上至书下至庶民及丛氏宗祠中前后左右数对门联和祭祖章法,倒背如流。爷爷曾对我下过这样的评语:“古风日下,儒子可教。”所以每每谈起祭祖大典,我总是心驰神往。

祠中仍有王氏之后裔拈香拜祖,其虔诚之态,确实令人生敬。王氏宗祠的规模,看来不如我的丛氏宗祠之宏伟;占地虽大,庄严则不如,可能是补建之故。而其列祖牌位之等级、左昭左穆之序,则和我记忆中爷爷所述一般。左厢房中所陈列的王氏历代名人业绩图,是最吸引我之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细细阅览着这些历史的伟人们;当看到一个身着明代一品官服,事迹简介占整个王氏名人三分之一的人物“王琼”时,“王琼”?这是个我非常熟悉的名字!真是那个和我六世兰祖同朝为官的王琼吗?我急忙看其传略: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官历四朝,位晋三辅,权极一时。确是与我六世兰祖同朝之王复,而且是这个宗祠前身晋溪书院的主人,现在宗祠的主要享祀者。

我有些茫然了。虽是王氏宗祠,但此公之迹似不应喧夺王氏众多贤人之首、其生平之绩、细读明史,明通鉴之人,自不会不知,说其是一代权臣当不为过。吾丛氏六世兰祖,与其同朝为官,共晋两京户部侍郎,先后同督过漕运,总制过三边。恍惚中,我似乎随金戈铁马踏入了义民四起、边陲多乱的明正德年间。武宗这位有史以来可称之为最荒唐的皇帝,执政几年来,大明原本丰沃的土地,已变得满目疮痍。正德八年,六世兰祖以右都御史领三边总督时,正是在山西大同这里,统领着数十万将士守卫着长城诸关。数战屡捷,边民感起生德,立数座丛公生祠于边邑。而此时这个山西王琼却在陪都南京挂着户部尚书之衔。

正德十年,会大司马(兵部尚书)有缺,廷议以此官待兰祖也,寻诏取回京欲议迁升。庆功宴罢,太监张永,承帝意夜探其家,谓曰:兵部之升,必须进贡,此今上意也,如无钱,我愿贷之,亦不求偿。兰祖谢而辞之。半月之后,此职却被并无半点军功,专好结纳内侍太监的王复所代。而数载之后,兰祖于漕运总督江北巡抚之位,又因不张王复之私欲,而又几遭其陷。(给事中田赋奏章可证)

史为明镜。两位古人虽均官居一品大吏,但其清浊分,而“才识英敏,器度宏伟,经学济世,功勒边陲,堪称一代名臣” (明状元、大学士费宏语)的兰祖之英名伟绩,於明史之外鲜有述者;於后裔之中口碑不详,对比之下,岂不是吾丛氏合族之羞。

想吾丛氏,汉为金氏,七世两侯,名重华夏,反奸遭迫,迁地文登改姓以来,亦是人文蔚起,累世簪缨,忠孝节廉,代有哲人。诗书传家开文登学风气之先;忠孝礼仪,领东海四大家族之首。其昔日巍巍望族之雄风何在?对比思想,为人之后而宗祖泯没如此,怎不令人泫然!

当我带着这样的思绪,回到文登这片天下丛氏宗源的故士,宁立在那片令先人们为之骄傲的土地,瞻仰那座威严尚存、但已被四面喧嚣之商场高楼所围起的、全市唯一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丛氏宗祠”(由於历史原因,这座丛氏族人第三次合族捐建的祠堂,而被政府借用,已有近五十年不举烟火,乃至今族人中五十岁以下者已甚少知其原委)时,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即刻罩住了我的身心……

刹时间,往日得心应手的商场之搏,即刻变得喧闹而烦嚣,物欲横流,往往使人际主,用铜臭气鼎沸的股市人海,顿成幻影,不知天高地厚的世俗之气,在我先人们坚实的脚步声中顿时消逝大半。

我无法抗拒先人所给予这块土地留下的无限人文魅力,更无法漠视后人们对祖宗的忽略与轻视,我觉得一副沉重的担子及历史地位落在我的双肩。

于是,寻访同宗长者,联谊同志同仁组织编续丛氏宗谱之举就这样开始了。

九五年初,那偶然的仲春之旅,似乎早已揭示着秋的果实。当金秋收获的日子到来的时候,我已不是孤家寡人了。早有此念的长辈树乐、仲隅、树仁先生,在我游说之下,一谋即合。他们以儿时的回忆及多年积累的文字相助,特别是得到黑龙江伊春市翰章老先生集数十年之心血所编修数万字之“丛氏族谱”,及龙海君苦心保存下的“丛氏家乘”等珍贵原始资料,更是信心百倍。实际编写中又分别得到了本地及外地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如:鞍山的志坚、河北的中年及本地的树升、信滋先生与培龙、培庆君等。

在此基础上,九六年初,我们自发成立了“丛氏研讨会”、“丛氏宗谱家乘续修筹委会”,以丛氏研究为主体,撰写古现代丛氏名人传记;联谊四方海外族人,共续丛氏宗谱。其宗旨是“慎终追远、联络宗谊、弘扬祖德、善启后世”。

至于资金来源,我虽名冠厂长,但实不过数人之小厂、资不过小康之产,几年来专车采访,各地联谊,已耗数万之资,但一想,能举此扬祖启后之大业;即生活再拮据又何悔之有,且有众多名流志士尽心尽力之相助,特别是筹委同仁,走访逾万里,编修数万字,从无一言涉及报酬者;怎不令人感激涕零。

而宗谱之续全,一脉之不遗,实非几十人几万元而可为,但我想事情总是要有人带头的,吾虽年才过而立,学不过小识,度不过平民,德更不能服众,但于心则大正,正如我在一至十三世宗谱修补重订本后序中所言“不惮识之浅,不惧集之难,不悔财之耗、以砖引玉,结四方有德有能之士,集腋成裘,以期成此壮举,虽不免失之大胆,但为祖为后,亦不怕贻笑大方之家了。”

九七年初,因年犯本命,慈母曾于春节时要给我做一条红腰带,我却不要,自以为属牛者巧遇牛年定会牛气冲天,运气十足,但至今方知俗不谬也,一年事业甚不为顺,命犯小人,但创刊续谱之事却喜事连逢,四月沧洲南皮之访,寻得失宗丛氏一支;五月朝阳之旅,带回支谱两份;十月济南之行,得识吾氏名人数位,联谊续宗,谈吐大快。特别中秋节台湾荣滋先生专程来访,团圆故乡,同宗之情感人至深,细处难与言表。当其得知资金匮乏,即慷慨解囊,捐资数千美元,此书能刊,赖其力也。

起意之初的续谱立传,到现今这本揭开历史上丛氏由来第一刊“丛氏源潭”的诞生,似乎已经注定了丛氏宗谱家乘学内容的升华,敬请君切莫以简单的敬祖续辈来阅述此刊,那是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气了。此书之刊,亦甚得族人识者之关注,既为同宗就不多言谢了。在此谨对提供资料、协助校对的文登市市志办的初钊兴主任、毕氏家谱修者毕庶金先生及业师王习水先生诚布谢意。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当我抛开红尘俗务,一心所注,沿先祖足迹,向苍茫的历史走去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在谱系史海中与一张张风干了的历史对话,时而目睹他们所创下那美轮美奂的基业,时而抚摩着他们那古老胴体的伤痕,一种强烈的尤患意识每每使我颤栗不已,这种历史所给与我的反馈是什么?是陈子昂于古幽州台的慨然高歌,还是孔老夫子于巨川之涯的长叹?总之,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历史沧桑,人生苦短的感觉浩然而来。我想,这就是我的人生之悟吧!

如果说三年前的太原之行,王氏宗祠之旅,使我这个丛氏热血之后大举感慨,发誓要为先祖树碑立传,颇有一点唐吉诃德式为捍卫先祖荣誉而战的冲动;那么三年后的我则试图从浩翰的谱系史海中,以人生的座标、氏族发展的局部,寻找着那渐渐被世人们所遗忘的民族之魂,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悟。

数载匆忙,甘苦自知,而立之悟,不知应否。

漫写几句起意经过与心得,也算本刊之跋吧。我想同宗长幼阅此之后,耕耘谱系史海这块美丽而寂寞的祖业神土,就绝非只为我等几人而专美了。

不知同宗诸君以为然否。

上一篇:四十抒怀  (丛松坡)
下一篇:最后的守望者  (丛松坡)

丛氏博客更多>>
丛氏论坛更多>>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231号